2008年之前,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买房的人,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如何?
2005年,租房租得太恶心了,和女朋友一起顶着同事朋友的压力(都认为房价会崩盘)买了套北京二环内小两居,54万,首付才十万出头。原本打算住五年就换,因为当时没钱买大些的(其实首付就差几万),双方家里又帮不上。
所以,也要感谢那些刚住进两个月就想收下半年房租或者随便讹人的穷房东。
后来房价一直涨,一再耽搁也没换成,有次差点换了,就是没舍得二环内的各种便利而临时反悔,当然现在来看,两边房价同步,要真换了就好了。昨天看链家上周同户型挂牌第二天就850万成交了,应该是今年“阴跌”声中最真实的价格了。房子小了确实影响生活品质,回到家里就憋屈,生孩子都一再推迟,再好的资源又有什么用(且不说你能不能用上)。
然而,我觉得太小到没法生活的房子,有人却愿意花850万来买,而且就在“北京房价跌了”的2018年9月,而且就在挂牌第二天。这就是北京啊,850万,就算你一月挣2万,不吃不喝干到退休也就这么多。年轻的,正在群租、拼租而充满梦想的朋友,你只是距离现实太遥远,才会觉得梦想总会随便实现。
贷款早已还清,现在房子空关着,也不想卖。换个大三居的能力也是有的,但是一千多万扔在这里觉得没必要,反正也不在北京工作了。而且北京房子公摊巨大,你不知道大片面积都去哪里了,户型让人无语,一百五十平米的房子可以只朝一面不通风还都是暗卫。现在回老家养孩子,陪陪父母,感觉很舒心。回头把房子出租了,月租金过万应该不成问题。
有几个家庭不算底层不靠拆迁但也没什么钱的北京土著朋友,人人身家一两千万,而且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身边,一放假就亲友聚会,什么事都有人操心,安全感不要太强。所以也了解我们这些孤独的外地人及下一代在这里要付出多少代价——我认识的一些父辈单独进京的二代北京人也没有足够的安全感,选择不生孩子的比例很高。
高房价真的是会摧毁许多人的生活和理想,但你愤世嫉俗又能怎样,你不服气又能怎样?2004-2005年可是外地青年咒骂“高房价”、媒体一天一篇“房价崩盘论”最激烈的时期,那时北京房价只有现在十几分之一,我就认识从那时候到现在都没买房又还没离开的外地朋友,现在越来越愤。
人到中年,很现实了,也对亲情有了强烈的需求(也跟从小的家庭氛围有关),离家二十年,一年才见一两面,最长两年没见面,父母一下老得都快不认识了,有时为这个也经常半夜会伤心一阵子——但是自己远离父母在北京的时候,根本没感觉,而且还经常在电话里和他们吵架,没有一定距离内的氛围辐射,人会变得很冷漠。自己本来就不是特别拼的人,父母又特别重感情,不想让他们晚年和自己将来都一直生活在遗憾中,所以暂时就不打算走了。
家乡现在也还不错,虽然在不发达地区农村,但宽带、自来水也都进了家门,国道就在村边,高速公路也不远,距离省城不到1小时车程,距离全国排前几位的机场还没上海内环到浦东机场远。京东晚上23点前下单,第二早9点就送到村口超市,比北京还快。最重要的是,房子可以自己盖。县级市距省城半小时车程,距机场35公里,房价现在还不到五千,一套一百四五十平米视野开阔的房子,也只要五六十万,呵呵。
前几天跟几十年的好哥们去县城聚了聚,见面后说某同学在住院,一起去看看,这同学我已有二十年没见了,进了病房发现站了一屋子人,全是二十年前的同学,只是我一人二十年没见过其他大多数人而已,他们几乎随时都在会面。打听后才知,住院的同学只是做了一个极小的无关紧要的外科手术。回想我当年在北京,冬天晚上崴了脚,一人瘸着腿打车去医院,一个人在家里躺了七天,能说一句“需要帮忙就打电话”就已经是很上心的朋友了,在这样一个大都市,大家维持友情的成本太高了。
跟老家的好朋友会面,不同于往年的是,人到中年,大家的牢骚越来越少了,工作稳定,孩子大都上了中学,住房条件改善,没有过多欲望,都认为自己确实很幸福。表妹夫妇都是乡村中学老师,现在两人一月工资加起来一万元,养一个孩子,日子不要太满意。反而是自己,一直自以为有理想地孤军奋战,人生仍然一团乱麻,最大而且无法挽回的遗憾就是孩子生太晚,未来十年上老下小都需要照顾,将会很难。
哈佛长达76年的跟踪研究(哈佛官网有原文:Harvard study, almost 80 years old, has proved that embracing community helps us live longer, and be happier)显示,社会关系是人一生幸福感、健康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不要总把“家乡靠关系”挂在嘴上,你所谓大城市的“自由”其实只是“孤独”在年轻状态下的伪装而已,等你青春的保护伞逝去,它立刻会扑上来反噬你的灵魂。那时候,你面临的将是找不到归属的无所适从。就像你年轻时怎么糟蹋身体都没事,可是一到中年,马上各种毛病就开始显现。
事实上,那些充斥、豆瓣的对比,诸如大城市不用怎么样小城市要怎么样之类的,你仔细去看他们列出的内容,基本都是对人际关系的逃避,这才是真正的“选择安逸”啊。
■来自的网友回复
家在深圳。父母93年来深。
06年家里供完第一套房(近福田CBD),不到70平米。有了点闲钱,再加上这套房条件不算非常好,于是爹妈都拼西凑,打算再买一套。
当时买房挺热的,我好几户邻居都在搬家,我爸妈也跟着他们去看。
06年,我记得当时看了一套复式300平米的,在福田口岸附近,均价才6000元,一栋就6户,一层两户。顶层送屋顶,一层送花园。爸妈看了非常满意,但是刚供完房,他俩也没多少钱,最后没买。
过一段时间再去,翻倍了。这才意识到再不买可能就更买不起了。
07年于是赶紧又开始四处看房。最后在宝安找到一套新楼盘,地理位置不错。房价算是很亲民了,160平米的均价8000。这回真的是到处借钱筹款,还得弄装修。我们家有段时间负债很夸张,我上的是某高价初中,我不在家的时候爹妈有时候晚上只能吃馒头就老干妈。
后来以前的那套房找到了租客,有了租金收入。装修也告一段落,爹妈都升职加薪,家里经济就慢慢缓和过来。
16年出国前,仅算房产价值的话,我们家资产已经过千万了。但是这种数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我出国,爹妈把大部分股票啥的都套了现。跟我说“我们身上的闲钱就这些了,你以后要读博创业啥的,我们就只能卖房了,不过那样你自己以后就很难买得起房了。”想想爹妈为我付出的这些东西,经常是我半夜熬夜画图的动力。
今年暑假回国,跟朋友在海上世界逛,基本上没看到有7万以下的房了,按一般的120平米算,真的不靠家里非常难买。也在跟家里商量,以后这两套房该怎么处理。我想让爸妈把现在住的房子卖了换个小户型,粗略算一下大概能换个400万,他俩退休之后基本能玩个很痛快了。等这笔钱花光,我差不多也站稳脚了,以后靠我就行。
我实习单位的同事,大多数是在老家买了房供着,在深圳拿工资,攒够五六年就回去。这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一来深圳不会过于拥挤,二来他们拿到更好的工资水平,三来一二线城市差距会越来越小,五六年回去二线城市也很不错了。
不过要是再把视角放到我们工厂里的厂妹厂弟,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们这一代深圳人,或者说深二代吧,其实大部分不是特别愁房子的问题,家里面多少可以支持一下,只是估计得住到观澜西丽这种地方了。
其实算一算帐,家里当年8000一平米买的房子,算上银行利息大概算一万二一平米,到现在翻了6倍左右。10年翻6倍,对不懂理财金融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相当赚的。老房子翻的就更多了,3000到6万,20倍。
不过还是觉得很压抑,爹妈辛苦奋斗这么多年,好像做什么都离不开房房房。之前我还觉得靠自己买房,后来爹妈找我聊这些事,才发现其实现实很可怕,可能也不得不啃老。等我以后有了小孩,我也得像我爸妈一样,辛苦大半辈子,为了小孩能买好房。
不过我还是很幸运的,爸妈早早买好了房,实在买不起新房,住旧的总可以吧,一代传一代呗。可能就是我们这些深二代了吧,一代又一代的传房产证,为了这些东西累死累活。有时候也想干脆去个三线城市当大爷算了,但是一想到万一以后孩子想来深圳,就觉得还是别去三线城市了,自己能不能适应不说,一旦走了,就真的很难回来了。
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深二代来说,传家宝就是房产证了。
好像很游刃有余,但其实没得选。
不该是这样的。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是2005年在北京买的房子。当时博士刚毕业,准备去做博士后。手里有读博士期间攒的几万美金。做出买房决定主要是因为看了三十元一碗的大排面那篇文章,又看到国家的外汇储备年年增长。觉得要不房价涨,要不汇率涨,对我都有好处。而且我做博士后的那个城市一直不景气,房价二十年没变过。所以决定还是在北京赌一把。从开始看房到签合同用了不到两个星期。选了个离我父母家很近的小区,精装修,6千多一平米。我拿出所有积蓄,又找父母借了一些。交房后就一直空着。10年回国工作了四年,就住在那儿。14年返回美国前把房子卖了。卖的时候相当于五万一平。这是我最成功的一个投资。当时想买房的时候父母还不理解,现在看来是赌对了。
■来自的网友回复
有个堂姐,在深圳布吉,她两口子在房价低点的时候年买了个破二手房,现在早就贵的不像样子了。现在我最不想走亲戚见到那个堂姐夫,因为一见面他就在嘲笑我们俩高学历的不如他小学毕业的。我也无话可说,谁让我读书久工作晚呢,出来的时候房价已我已经追不上了。村里跟我同龄的,初中毕业去打工,有几个就攒钱很早的时候在城市里买房了,随后走上炒房之路,如今各个身价千万,是读书无用论的宣扬者也是最强例证,现在村里小朋友基本上没人喜欢读书了,满目疮痍。房价高也就算了,完全扭曲了很多社会观念和人性,想来也是叹息。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有个表亲,说说他的故事吧!
他是川大毕业,刚好赶上毕业不分配的那一批大学生,在川工作两年觉得无法实现抱负,来到了北京一家报社,彼时是2001年,那时正好是纸媒的辉煌时期,工资每月能达到8000多,而那时北京二环内的房价才2000多,两年后他凑够5万首付在北京西站附近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一居室,很快便还完房贷,2年后又买了一辆车,这是他的幸运之处。
他2002年左右买的这个二环内的小区,现在市价9万/平米。
现在在外人来看,他有房有车,应该算功成名就了,但在他自己看来也有很多后悔的地方,首先是后悔没有买大一点的房子,现在他有了二胎,小户型明显不够用。其次,他也没能赶在2008年之前赶紧换掉一套大房子,而是把余下的钱买了车。很明显,车子是无法保值的,只能算是消耗品,不能算资产。
更何况,现在他所供职的报社的效益也大不如以往。目前他的经济状况并不比以前好,无法换大房,只能先将就着,由此看来,时势造人,生在对的时机,怎么做都是对的,顺势而为真的太重要了。
■来自的网友回复
谢邀~
2007年,小姑在深圳南山区买了一套120平的房子,网签下来的价格是1万8.
以现在的目光看,对于深圳而言,1万8简直低得离谱,但在2007年,那是一笔怎样的数字,更何况小姑和姑父都是农村孩子,姑父还是孤儿,两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在30多岁的时候,合力买下的。
那就真的应了那句话——买房穷三年。
2009年6月我高中毕业,应邀去深圳玩了两个月,虽然看起来高大上,而且位置非常不错,靠近红树林,站在阳台上能直接看大海,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无敌海景房”。
但是对比其生活状态,着实令人心酸,小姑打了两份工,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当时一个小学,一个幼儿园),姑父就为了那微博的出差补贴,常驻非洲,难得与孩子们一聚,小姑本想将母亲接过来帮忙照顾下孩子,但120平米的房子啊,也就三室两厅,除去公摊,实际使用面积也就90多个平方,拥挤不堪,如果母亲来了,连住都成问题(我当时住他们家书房的,睡的折叠床!)
而小姑说,她几乎整整三年没买任何化妆品、新衣服之类的东西,原本年轻漂亮的她,三年时间,似乎老了30岁,她甚至经常开玩笑说,自己看起来比我妈还老。
就是这样,经过两人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0年的时候破产了!
破产的原因比较简单,原本因为08年的金融危机,姑父的公司就已经在勉强支撑,熬到10年大幅裁员,姑父也在被裁员之列,他决定与朋友一起去搞实业,借贷投资了20多万元,却没料到10、11年,中国小制造工厂迎来寒冬,成批小厂倒下,姑父也没能避开,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
- 「不完美妈妈」护士长68天坚守一线,为同事和病友筑起安全屏障
- 思明区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力“外防输入”,他们24小时坚守在一线!
- [光明网]美国累计确诊超20万例
- 「暖心小厨」喝了30多年小米粥,才知道正确的煮法,难怪之前熬不出米油还不香
- #台海网#援意满周 中国专家组深入一线医院为同行支招
- 『池州日报』再出征!贵池一名医护人员赴京“协防守关”,听听她讲述的一线情况
- 「诺恩诺德医学研究院」验血通常可以在症状显示之前准确地检测出50多种癌症
- 「超级好吃」2款超级好吃的小点心,小零食,外皮酥脆
- 雷军 雷军晒照:小米高管戴的都是医用防护口罩 N95留给一线医护
- 月薪 2019年大学生期望月薪7409元:一线城市依旧是求职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