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事」周之后:姓氏的继续演变和封建宗法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周代的姓与氏是不一样的 , 这种姓氏相别制度一直发展到春秋末年都尚未改变 。 可情况到了战国时 , 姓氏就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 周代的宗法制度有团结同姓和异姓贵族的作用 , 而且它还是天子加强与诸侯联系的手段 , 它的巧妙之处就是把政权和族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巩固了周王室对天下的统治 。 而那时的庶民之间是没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的 , 他们与土地一起被逐级分封给各级贵族 , 正因为如此也被纳入宗法体系之中 。 春秋是宗法制度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 , 卿大夫作为世袭的宗法贵族 , 表现得异常活跃 。 可是就在这个时期 , 宗法制度却开始摇摇欲坠 。
文章图片
宗法制
就在宗法制开始崩裂时 , 姓氏也随之慢慢改变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多战乱 , 战乱使许多世袭贵族因此而由贵族降为庶人 , 坠命亡氏 , 自然而然这些庶人也就没有肯呢过行驶原来周王室的那一套宗法礼制 。 姓氏的意义对于亡国之君、灭国之贵族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
清人钱大昕说:''战国纷争 , 氏族之学久废不讲 , 秦灭六国废封建 , 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 , 匹夫编户 , 只有氏不知姓久矣 。 ''
由周代至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因为宗法制度的阶梯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 一种新的姓氏制度已经出现并流行 。 同时世袭贵族的发展历史之中 , 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分支 。 ''氏''也就慢慢增多 , 还由于同氏的增多 , 导致复氏的出现 。 其复氏有的奇怪不知其意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作为远古氏族社会保存下来的''姓''已经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 更是到姓氏慢慢合流 。 特别是公元前221年 , 秦灭六国 , 随后大汉王朝经过战争一统天下 , 摧毁了作为维系周王室宗法制度的重要标志的姓氏之制 。 宗法制度的崩溃 , 另一种表现就是氏族贵族开始瓦解 , 而一般平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拥有氏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 , 平民也拥有自己的氏 。 这样氏就失去了''明贵贱''的作用 , 而是成了人们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从此 , 氏拥有了过去姓的地位 , 逐渐出现了姓氏合流或者说姓氏不分的现象 。 最后在汉代都通称为姓 。
【「历史往事」周之后:姓氏的继续演变和封建宗法】姓氏合一的新变化的原因除了战乱破坏宗法制度外 , 还有别的原因 。 一是''同姓不婚''的禁忌遭到破坏 。 在周代 , 姓是氏族组织的血缘标志 。 姓所存在的作用除了''明贵贱''之外 , 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别婚姻'' 。 意思就是''姓''是维持''同姓不婚''的制度 。 换句话说 , 在周代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还很密切的时候 , ''同姓不婚''的制度是有意义的 。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就已经相当的疏远了 。 这时候再说''同姓不婚''就显得不合适了 。 所以 , 早在春秋时期 , 又有许多同姓相互通婚的事例了 。 比如在《左传》中有记载 , 鲁、晋、卫、吴四国同属姬姓 , 但是他们之间通婚十分频繁 。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春秋时同姓之间通婚虽然多 , 可是都在不同家族之间进行的 , 即在不同''氏''之间通婚的 , 并没有同氏之间通婚的 。
其二 , 就是''同姓相亲''的观念遭到抛弃 。 ''同姓相亲''的含义是相同的姓的人要相互帮助 , 这是姓制度又一重要职能 。 但从西周到春秋后 , 同姓的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了 。 这样疏远的血缘关系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 人们很少或者不会顾及同姓之情 , 这就使得''同姓相亲''成为一句空话 。 比如 , 虞、虢、焦等小国家就被和他们同姓的晋国灭了 。 这也并不是说血缘相助的观念完全被废弃了 , 在同家族内还是严格遵守的 。
据《周礼·地官·调人》记载:
''父之仇 , 辟诸海外;兄弟之仇 , 辟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 , 不同国 。 ''
- 小天说历史■但这一点远远比不上刘备,诸葛亮论能力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
- 「历史朝代说」儿媳一纸诉状将公公告到衙门,县令立马准了,公公不准儿媳改嫁
- 东东谈历史@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话说四大名著
- [历史皇太后]缴获武器不上交还和上级讨价还价—英雄夏伯阳,堪称苏联版李云龙
- 「东东谈历史」武功高的也很多,领兵打仗谁最厉害呢?,曹操手下战将很多
- 「孤寡老人讲历史」太监受贿导致公主婚姻不幸,清朝驸马婚前“试婚”的规矩源自明朝
- 历史神秘事:力排众人实行变法,结果却是不如人意,宋朝宰相王安石
- 「咕叽说历史」战国时代:齐魏大战·围魏救赵
- 「中国青年网」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张文宏:能在2-4个月把疫情控制住
- 「鲸鲸说历史」两战干死刘备关羽,被一皇帝比作姜子牙,三国最厉害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