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
文章图片

皓峰 , 导演 , 作家 , 道教研究学者 , 民间武术整理者 。 1973年生 。 高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油画专业 , 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 电影作品《倭寇的踪迹》(编剧/导演) , 《箭士柳白猿》(编剧/导演) , 《一代宗师》(编剧) , 《师父》(编剧/导演) , 《刀背藏身》(编剧/导演) 。 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 , 纪实作品《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等 。 长篇小说《武士会》《道士下山》等 。
文|李玉新
“耿良辰踢到了第八家 , 已是天津武行能忍受的极限 , 将会有一位名师出面将他击败 , 维护住天津武林的体面 。 在这位名师的主持下 , 耿良辰作为一个犯乱的徒弟 , 被逐出天津 , 而连踢八家的战绩得到承认 , 背后的师傅浮出水面 , 收取胜利果实 , 立名号开武馆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
文章图片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电影《师父》中的师父陈识与徒弟耿良辰
《师父》里 , “这是小拳种搏出位的运作方式” , 侧面反映出武行规矩——讲究体面但不论残忍;要想获取 , 必须有所牺牲 。 徐皓峰的规矩不止于此 。 小到脚行行规 , 器物制式 , 待人接物的礼数 , 大到地方风习 , 人事规律 , 历史传统 , 徐皓峰不厌其烦地一一陈示 , 规矩描写的笔触涉及俗世的方方面面 。 种种固定的规矩必然带来压抑 , 后起的闯入者要想从既得利益者手中分一杯羹 , 要么依循规矩成为同谋 , 要么打破规矩 。 《师父》里的陈识处心积虑 , 为了扬名不惜违反“做人的底线” , 照着规矩下的运作方式牺牲无辜的徒弟;郑山傲出于洋人研得武学以致子孙挨打的焦虑 , 扶持陈识开武馆传授真武学 , 以打破天津名师们的守密规矩 。 《国士》里的郝远卿因为无门无派而被夺去国士称号 , 一个人同整个武行对抗 。 他们都失败了 。 规矩是死的 , 人是活的 , 活人却只能受死板规矩摆布 , 由此种种 。 这是小说张力的生产机制 。
另一方面 , 在徐皓峰塑造的民国时代 , 种种迹象表明:所谓规矩 , 颓势已不可阻挡 。 “汉人体质不适于西餐” , 古人规矩又怎么能适于当代?《师父》里的林希文欺师灭祖 , 偷袭师父以获得武行地位 , 为的是破坏“武人自治”契约 , 把武馆变成军阀帮佣 。 虽然他不幸身死 , 但小说挑明了“大势所趋” , 第二个林希文是时间问题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
文章图片
电影《师父》中的林希文
同规矩相联结的是 , 徐皓峰极力铺陈各类知识 。 生活习惯 , 器物制式 , 偏门手艺……种种细碎的知识无法归类 , 不胜枚举 。 这些知识有的即是规矩本身 , 其余则构成规矩世界的丰厚土壤 。 试举一例:
“长刀的秘诀是打转 , 与敌兵器碰上 , 不作回撤 , 以碰触点为轴 , 转劈敌面 。 短兵器破长刀之法 , 也是打转 , 比长刀先转——军刀达三尺二 , 一转便至咽喉 。 铲子不够长 , 要迈步补救 , 总是稍慢——”
不管源于考证还是虚造 , 新鲜的知识总给人以敬畏感 。 透过窥探视角 , 衰颓的规矩世界格外神秘 , 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 《自序》里说得明白 , “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 , 幸好 , 有此藏身处” 。 七十年代末开始 , 民间传统逆转 , 文人反要学没文化的作派 , 新时代的附庸风雅是啤酒和“粗口频发” 。 徐皓峰的文化焦虑投射到小说里——千百年传承的规矩终究要烟消云散 , 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徐皓峰以其痴迷的生僻知识苦心经营规矩世界的美感 , 以赋慷慨悲歌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刀背藏身》,李玉新:徐皓峰的规矩
文章图片
电影《刀背藏身》中的孔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