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很闲▲明代铸钱传世不多的原因探索


师傅很闲▲明代铸钱传世不多的原因探索
文章图片
【师傅很闲▲明代铸钱传世不多的原因探索】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 , 建都南京 , 国号明;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 明朝灭亡 。 整个明朝(不包括南明)共经历16个皇帝 , 17个年号 , 277年 。
师傅很闲▲明代铸钱传世不多的原因探索
文章图片
除朱元璋称帝前曾铸行过大中通宝的农民起义军钱外 , 从洪武到崇祯 , 在明朝17个年号中 , 我们仅收藏到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10个年号钱 , 其它7个如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等年号 , 均未见到官方铸的行用钱钱(民间花钱除外) 。 明亡后 , 朱姓诸王在南京、福州、广州等地建立小朝廷 , 旋起旋灭 , 最后亡于1663年 , 史称上述小朝廷为南明 。 南明时铸有大明、弘光、隆武、永历等通宝钱 。
从本人收藏古钱币的情况来看 , 明代铸钱传世品较少 , 明钱收集甚难 。 通过查阅资料 , 分析情况 , 一再探索 , 个人认为明钱传世不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 , 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一、明重钞轻钱
师傅很闲▲明代铸钱传世不多的原因探索
文章图片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纸币空前盛行的时期 , 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朝代 。 元灭明兴后 , 明代早期、中期曾沿袭元朝币制 , 仿元代办法 , 推行“宝钞”制 , 抑制铸钱 。 但明朝钱法多变 , 明初时曾用钞不用钱 , 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又加以变通 , 钱钞兼用 , 以纸币为主 , 钱只能为辅;后来纸币膨胀跌价 , 亦不重钱 , 而以金银支付 。 故明代虽然不是单纯使用钞票的朝代 , 却始终是重钞轻钱的 。
仅就洪武年代而言 , 在重钞轻钱的指导思想下 , 明钱就经历了“流通---少量流通---禁止流通”三个阶段的变化 。 明洪武元年(1368年) , 朱元璋称帝后 , 也曾颁布过“洪武通宝”钱法 , 置局开铸洪武钱 , 在全国流通使用 。 由于明初铸钱缺铜 , 政府则迫民间出铜 , 民怨较多 , 且盗铸严重 。 明统治者感到铸钱既困难 , 且对政府来说又没有什么好处 , 故洪武七年(1374年)又实行钞法 。 洪武八年(1375年)起发行纸币──大明宝钞 , 规定钱钞兼用 , 但以宝钞为主币 , 已有铸钱为辅币 , 百文以上必须用钞 , 百文以下才能用钱 。
在钱钞兼用的背景下 , 洪武八年停止京师南京宝源局铸钱 , 九年停止各省宝泉局铸钱 , 二十年三月起又停铸了两年多 , 二十六年又停止各省鼓铸 。 这样一来 , 流通中的铜钱量就大大减少了 。 但在这段时间中 , 由于国内战争未结束 , 军需繁重 , 加上政府官吏营私舞弊、钞票滥印 , 致使流通中的纸币大量充斥 。 由于钱少钞多 , 政府虽重钞轻钱 , 而人民却重钱轻钞 , 致使宝钞无形跌价 , 自洪武二十三年起就开始通货膨胀了 。 明政府为了维持纸币制度 , 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完全废止钱法 , 禁用铜钱 , 单纯推行“宝钞”制 , 并一直维持到永乐六年(1408年)为止 。 至于其后 , 还是重钞轻钱 , 钱法还是多变 , 钱币时而流通 , 时而禁用 , 致使明钱时铸时停 。 特别是后期从嘉靖之年始 , 纸币贬滥成灾 , 只发不收 , 最后以恶性通货膨胀而告终 。 由于明朝从洪武至嘉靖150多年中 , 抑制铸钱 , 均以“宝钞”为主要流通货币 , 故明钱就相应地比较少了 。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 , 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二、明钱铸量少
从历代铸钱数量中分析 , 证明明代铸钱数量较少 。 唐代天宝年间 , 全国有99炉铸钱 , 合计年铸钱3.27亿文 。 北宋元丰年间 , 铜钱有17监 , 每年铸钱506万贯;铁钱有9监 , 每年铸钱113.9万贯 , 合计年铸钱61.99亿文 。 与唐、宋相比 , 明代铸钱量就少多了 , 明初洪武元年铸钱仅0.89亿文;洪武八年铸钱较多 , 年铸1.99亿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开炉325座 , 年铸钱也未超过2亿文 。 而且 , 洪武钱时铸时停 , 并非年年都铸 , 就是在铸造的年份 , 也未按定额造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