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恰到饭”的知乎,对于内容付费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二 )


相较而言 , 如今势头强劲的B站当时怎么做的呢?拜年祭、鬼畜区大会 , 动画区MMD 大赛等各种鼓励创作的活动不断丰富 , 越来越多 UP主聚集到 B站 。 而这背后 , 则是通过融资、有节制的广告、成立 MCN 等方式 , 使得越来越多 UP主“恰了饭” 。
换言之 , 会员制表面上是在“薅羊毛” , 实则是优化平台营收的关键 。
抛开在营收结果中真金白银的收入不谈 。 付费本质上还是一种基于金钱的打分机制 , 是平台对于内容的认可 。 所以 , 在为创作带来收入的同时 , 会员机制可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关系 。 一方承诺 , 输出优质内容;一方则作为优质内容消费者 , 理性分辨 。
而站在全平台来看 , 这一机制的存在也能使知乎在广告接入方面还能在品类上保持相对克制 , 避免饮鸩止渴 。
其二 , 类似于亚马逊Prime , 会员机制能撬动更多潜在用户;
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知乎这个盐选会员的机制 , 这也是我订阅的最大原因之一 。
一方面 , 当然是如同其他付费平台一样 , 可以“大摇大摆”的消费平台内的内容产品 。 比如我就订阅了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的《张鹏科技内参:重新理解科技互联网》 , 习惯在每天做饭的时候作为背景音 , 这种场景我称之为“预期内消费” 。
但更多时候 , “预期外消费”是带给我这种用户更大价值的场景 。
对我而言 , 一个最为常见的场景是在搜索某个话题时 , 一边能看到行业专业人士给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还能看到穿插回答之中 , 来自@盐选推荐 这一官方账号对付费内容进行的智能推荐 。
排除很大热问题不谈 , 以我看到的“中国有哪些考古上的巨大遗憾”这一相对冷门问题为例 , 一共就只有 15 个回答 , @盐选推荐 之间链接盐选专栏的方式 , 不仅丰富了这一问题的回答 , 我还在之后饶有趣味地刷完了这个名为《北洋奇谭2》的盐选专栏:
[知乎]“恰到饭”的知乎,对于内容付费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本文插图
在这一过程中 , 用户在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之外 , 还可能粉上@老金 这一自称“都市传说/历史爱好者” , 找出了他以前的优质回答好好刷了一遍 , 过一把考据瘾 。
换言之 , 会员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发现优质内容与生产者 , 提升社区活跃 。
02
补齐之前的“欠账”
开头提到 , 我是盐选会员首发“上车”的用户 。 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 , 就是一笔经济账:相较于大多数在 99、199 价位的专栏而言 , 月卡 25 块 , 年卡 238 块几乎能全站通看的价格的确划算 。
为什么在盐选上线前 , 我并没有在知乎付过费 。 因为知乎的知识付费产品一直存在定位模糊与混乱的 。 在我一年多的使用下来 , 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知乎终于在“横纵双向”上 , 补上了之前的“欠账” 。
为什么这么说?先说横向上 。
知乎其实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探索知识付费的 , 2016 年就推出“值乎”;而后 , 知乎又把线下讲座搬到了线上 , 成为知乎Live;而后还有电子书、读书会等各类产品 。
在盐选推出之前 , 我其实并不看好知乎的知识付费 。 原因就在于 , 其连续几年推出了多种产品形态 , 但彼此之间的体量、定位上又有重合甚至冲突 。 对于用户而言 , 不仅意味着试错成本高 , 更有可能的场景是在第一步就就被复杂的分类劝退 。
打包所有产品的盐选会员的推出 , 将知识付费这一从知乎大学等部门服务的业务 , 上升到了全平台层面 , 将专栏、Live、电子书、听书等所有产品直接打包 ,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最低细化到月卡的收费模式 , 意味着无论是168元的豆瓣时间人气课程《戴锦华讲电影》 , 还是299 元的《郎朗钢琴课》 , 都只用最低25 元就可以完整地享受 , 试错成本大为降低;随之而来的便是 , 只要内容质量本身靠得住 , 继续付费订阅的意愿就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