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退散后,口罩是不是会成为必需品?谈谈疫情催生的“商机”


在疫情之下 , 没了防护近乎裸奔 , 更让人陷入对于未知的“恐慌”中 。 然而 , 有些企业却从这次疫情下的防护“恐慌”之余 , 嗅到了商机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 2019年中国卫生技术人员达1010万人 , 按照国外医疗行业60%以上的人员消耗防护手套的比例估算 , 每人每天消耗6支手套 , 2019年需求量达到132.71亿支 。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下 , 使得医护人员及民众对防护手套需求暴增 。 同时 , 经过这次的疫情将提升个人健康防护意识 , 一次性手套市场潜力巨大 。 单从上述60%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角度预估 , 在一季度平均每天消耗骤增至12支 , 之后按正常水平即每人6支计算 , 2020年预计需求量达到165.43亿支 , 全年增长接近25% 。
“保障防护物资 , 按期轮换 , 能做到这些 , 理论上 , 现在的措施是可以的 。 ”一位ICU的医生如是说 。 但实际上 , 在疫情最初阶段 , 出现防护用品不到位 , 防护物资不充足的情况 。 据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消息 , 截至2月24日 , 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确诊病例 , 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3062例)来自湖北 。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 。 ”在谈及防护用品的重要性时 ,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张纾难也予以背书 。
实际上 , 疫情发生后 , 大到国家“硬核”防疫 , 小到个人防护 , 在各方重视的情况下 , 大小企业纷纷开始哄抢“防护”这块蛋糕 。 眼下 , 随着个人防护意识的提升 , 防护用品跨界生产的助力 , 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 , 在中国 , 防护用品领域正进行一场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的认知革命 。
『传染病』疫情退散后,口罩是不是会成为必需品?谈谈疫情催生的“商机”
本文插图
疫情之下 , 全民个人防护意识显著提升 国内疫情爆发之初 , 网络曾有热文称:劝父母戴口罩似乎比劝自己穿秋裤都难 。
“该怎么劝父母戴口罩?”知乎问题一发出 , 便引起网友热议 , 此外 , 更多的话题 , 如“拜年戴口罩显得矫情 , 不孝顺”、“没事儿 , 外面的人都没有戴 , 安全的很”、“听天由命 , 富贵在天”等陆续摆上台面 , 成为80、90后最为关注的话题 。 而这些话题的存在也无不暴露出人们对于个人防护意识的缺失 。
在传统意识下的父母辈人 , 身体不出毛病 , 绝对不去医院 。 对于自身健康已是如此 , 更不用提口罩、洗手液、消毒液这样的小事了 。
然而 , 随着各地疫情的爆发 , 一切都变得不同 。 传播学者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在这次疫情之中得以验证 , 即信源的可信度影响传播效果 , 言传身教式的传播比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 《****》、《健康中国》、《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起到信息实时传递的作用 。 而真正引起父母辈切身关注新冠肺炎消息 , 也主要在于身边人对于新冠肺炎的讨论 。
“你们知道吗?咱们县里诊断出一例 , 因为这事院长都差点儿被处分 , ”人际传播确实比大众传播的消息更能产生传播效果 , 父母开始在各大微信群提醒自己的家人朋友不要乱跑 , 口罩、洗手液、酒精、一次性手套从那以后 , 准备的很齐全 。 “听说病毒在衣服上也能存留”、“鞋底也会携带病毒”、“粪便也可能是传播源”、“40岁以上的男性比较容易感染”……这些贴合生活的传播途径、贴合自身的生理年龄 , 也让每个人的神经时刻紧绷着 , 对防护似乎多了一份敬畏 。
有了敬畏 , 才会有防护意识 。 囤货是怎样的的体验?不只是对防护用品的重视 , 更是对“有需求而求不得”的担忧 。
朋友圈一时间变成防护用品众筹之地 , 有人负责找资源 , 有人负责拼单 , 有人负责讲价钱 , 分工明确 , 但仍以不包邮、一次性医用口罩每个4.4元完成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