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7-11: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人均利润120万,比肩阿里巴巴


相信很多人跟高维君一样 , 以为7-11便利店是一个日资品牌 , 其实它一开始是一个美资品牌 。 7-11本是美国南方公司旗下的便利店品牌 , 经铃木敏文引进日本 , 一炮而红 , 并反过来收购了美国南方公司 , 彻底成为一个日资的品牌 。
7-11的创始社长是铃木敏文 。 1956年 , 刚刚大学毕业的铃木敏文在东京出版贩卖公司任职 , 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 。 可是工作了几年之后 , 他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辞职 。 铃木敏文决定到伊藤洋华堂 , 他想走出自己舒适区 , 开始新的挑战 。
一次 , 铃木敏文因公到美国出差考察 。 正是这次考察 , 让他邂逅了美国南方公司旗下的便利店品牌7-11 。 铃木敏文惊奇地发现 , 世界上还有如此小面积的便利店而且很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 顿时来了兴致 。 而把这种小型便利店引入日本的种子也从此刻植入了他的内心 。
「7-Eleven」7-11: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人均利润120万,比肩阿里巴巴
本文插图
7-11:铃木敏文
可是 , 美国总部却提出相当严苛的条件 , 不仅品牌授权费用高昂 , 而且提出8年内不到1200家店要交罚金 , 这使得伊藤洋华堂总部非常不开心 。 会长伊藤雅俊更是声明总部只能支援一半资金 。 但是 , 铃木敏文非常看好这种便利店的模式 , 他和副手清水秀雄不惜把自己的存款都押上 。
1974年 , 铃木敏文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谈判 ,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 , 终于和美国南方公司达成加盟特许协议 , 第一家真正的便利店7-11在日本开业 。
7-11在日本生根发芽后 , 经营得风生水起 。 而美国南方公司却日渐衰落 , 于1987年宣布破产 。 1991年日本零售商伊藤洋华堂收购美国南方公司73%的股权 , 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 1999年美国南方公司更名为Seven-Eleven INC.;2005年9月Seven– Eleven Japan Co.、Ito-Yokado和Denny’s Japan合并成立Seven&I Holdings Co.Ltd;同年11月完成收购Seven-Eleven INC全部股权 。
7-11 , 便利店的鼻祖
7-11在日本红火起来后 , 市场上出现了一众模仿者 , 在日本 , 全家和罗森都是它的模仿者 。 即使在今天的国内的便利店行业 , 有着7-11工作履历的企业家很多——便利蜂的CEO王紫、全时的CEO杨波以及早前邻家便利店的CEO王磊都曾是7-11中国的员工 , 所以这些便利店品牌或多或少也都有一些7-11的影子 。
7-11的2016 财年零售额达2473 亿人民币 , 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超过40%, 是第二名的两倍;净利润率高达 20.5%, 超过全球所有零售企业(全球平均水平在 3% 左右);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数据是 , 人均利润接近120万人民币 , 比肩阿里(人均利润117万人民币) 。
7-11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 , 在深圳开出首店 。 据虎嗅网报道:在北京市场 , 7-11的单店营收平均在24000元/天 。 而北京本土发展较好的便利店一天的营收大概在11000~12000元左右 , 只有7-11的一半 。
「7-Eleven」7-11: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人均利润120万,比肩阿里巴巴
本文插图
7-11
也就是说 , 虽然7-11的开店速度较慢 , 但却能够以一敌二、甚至以一敌三 。 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单店销售额的呢?
在7-11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看来 , 最主要的还是在于7-11发展的核心——商品研发能力和特许加盟模式 。
极致的产品
内田慎治认为 , 在中国 , 大家做零售更看重选址 , 要选择一个好地段 , 而不是去研发商品 。 然而 , 7-11核心的就是商品研发能力 , 它最赚钱的产品是熟食 , 包括饭团、便当、三明治、糕点、中国冷面、意大利面、关东煮、包子等即食产品 , 这些大都是自主研发的产品 。
7-11有一个150个人的商品研究团 , 他们每天研究什么样的商品是爆品 。
什么样的商品销量不高 , 利润又不高 , 必须立刻拿掉;什么样的商品销量又高 , 利润又高 , 就加大部署;什么样的商品虽然销量不高 , 但利润很高 , 比如像香烟属于利润型产品;什么样的商品利润不高 , 但销量很高 , 这属于流量型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