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热病房医生自述:50天后,我终于能准时吃饭了

每经采访人员 金喆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关江锋终于又可以在中午的正常饭点吃饭了 。 过去50天里 , 大部分时候他都是等到下午5点从病房出来后把外卖热一热 , 扒上几口应付下 , 有时候不想吃就坐着发呆 , 一天下来肚子也不觉得饿 。
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 , 关江锋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加入战斗 。 50多个日夜 , 他能数得清自己回了几趟家 , 与妻子见过几次面 , 却不记得来来往往医治过多少病人 。 现在 , 发热门诊终于告别嘈杂 , 每天病房里的新面孔越来越少 , 关江锋终于有了难得的闲暇 , 与《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畅聊了半个多小时 。
“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 现在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 ”关江锋说 。
 
武汉发热病房医生自述:50天后,我终于能准时吃饭了
文章图片
 关江锋医生和同事在一起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第一天:连夜改造隔离病房 , 当天就住满

当领导通知关江锋有个紧急任务周末要回医院时 , 这位从业13年的肿瘤医生对不明肺炎的认知大多来自微信群里同学、同事的交流 。
1月10日下午 , 关江锋接到科室主任电话通知 , 武汉疫情严重 , 医院要紧急成立呼吸内科三病区专门收治发热病人 , 他被抽调到发热院区 。 关江锋当时正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 , 他母亲患渐冻症 , 已经瘫痪三年 。 2019年12月 , 母亲因呼吸肌麻痹在老家医院ICU急救 , 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
关江锋接完电话后没有犹豫 , 马上向父亲说明情况后就在最近出口调头回武汉 。 他还没意识到 , 自己即将奔赴的战场早已硝烟四起 。
过去一周 , 武汉很多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科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发热病人从一天几个人变成几十个、上百个 , 呼吸科病区早已饱和 , 只能增加病区、调集其他科室医生 , 才有可能接纳源源不断的患者 。
第二天(1月11日)是周六 , 关江锋赶到医院 , 医务处的同事已经连夜腾出一个病房 , 采取完全阻断的方式紧急改造成污染区的隔离病房 , 并挂上“呼吸内科三病区”的指示牌 , 主要集中收治疑似新冠肺炎患者 。 下午3点 , 三病区的7张床位设施全部到位后就投入使用 , 晚上11点就满员了 。
关江锋对那天的场景印象很深 , 病人症状大都相似 , 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 , 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毛玻璃样变 。 “这些病人起病急 , 呼吸道症状重 , 大部分病人都需要吸氧治疗 , 我们立即给予积极对症治疗 。 ”关江锋回忆称 。
接近凌晨 , 关江锋才走出病房 , 考虑到第二天是早班 , 他决定去值班室睡一晚 。 他没想到 , 后来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
1月12日 , 因为发热门诊病人太多 , 三病区又增加10张病床 , 护士还在病床上配置氧气时病人就已经送过来 , 很快新设床位再次满员 。 出于职业敏感 , 关江锋判断病毒可能有传染性 , 他和同事只有一件简单的隔离衣和普通医用口罩 , 有时听到病人家属咳嗽他会紧张一下 。
“官方一直在说没有发现明显人传人 , 我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判断可能有传染风险 , 我会不会被感染?”这个念头在关江锋的脑海中也只会一闪而过 , 因为很快就会被忙碌的工作挤走 。 上班路上他也会担心 , 但到医院穿上白大褂 , 这种未知的恐惧和担忧就从身体里消失了 。  
武汉发热病房医生自述:50天后,我终于能准时吃饭了
文章图片
全副武装的关江锋医生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第十天:病人想要床位 , 他却给不了

从这时起 , 关江锋就切换到发热病房的工作模式 , 在隔离病房待8小时——上午9点进去、下午5点出来 。 因为病区内的患者还没有出院 , 关江锋都来不及感受病房外的高压强度——医院的发热门诊每天被400多个号挤爆 , 凌晨了 , 还有上百人在排队 。
缺少防护物资的医生和护士超负荷工作 , 忙到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 关江锋也加入轮班 , 疑似病人、发热患者和家属混在一起 ,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闻到战场的硝烟味:“从坐诊的第一分钟到下班 , 病人、家属每个人都围过来 , 想住院 , 七嘴八舌 , 你一言我一语 , 整个人脑袋都是嗡嗡的说话声、吵架声 , 只想着快点逃离 。 ”
关江锋能理解这些病人 , 他们中有些人已经跑了好几家医院 , 尤其是“封城”后交通不便 , 有的凌晨就排队 , 排了好几个小时 , 好不容易挂上号 。 还有些人没有疑似症状 , 却因为恐慌来求“安慰剂” 。 所有人的诉求都很简单 , 就是希望医生能够给一张入院证明 。 但他知道呼吸内科几个病区已经没有床位 , 只能耐着性子向病人解释每个人的病情 , 疏导、缓解焦虑 , 对症下药 。
终于 , 医院经过内部调整又“挤”出一个好消息:呼吸内科三区搬到一个有60张床位的大病区 , 这意味着关江锋又能多收治50多名病人 。
但这也给关江锋出了一道难题 , 因为当时核酸检测还没有作为确诊指标 , 关江锋需要分辨哪些是高度疑似 , 哪些属于危重症 。 但每一名患者都觉得自己情况最严重、最危急 , 但跟他们情况类似的其实很多 , 所以他只能花很多时间去跟无法入院的病人和家属沟通 。 所以 , 每次门诊通知他过去会商时 , “我听到电话铃就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