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全媒战疫!本端特派武汉报道组在武汉的44天( 二 )


来到武汉 , 和冠欣在北京医疗队里有了一个新头衔——“照相师傅” 。 每天除了拍摄新闻照片 , 他还要见缝插针地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 , 为康复出院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拍合影留念 。
从2月14日接到为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任务 , 和冠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 他要给每一名医护人员分别拍摄身穿便装及防护服的肖像 ,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谁拍过了、谁还没拍、在紧张的诊疗间隙如何约定时间、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要准确与照片一一对应……这一切都需要和冠欣提前准备 , 做到心中有数 。 为了不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 , 他特地整理出了一套医护人员的作息时间表 , 跟随被拍摄对象辗转于院区和驻地间 。
人可以穿戴防护设备 , 但相机不能 。 在首次跟随中央指导组专家进入隔离病区采访前 , 和冠欣特地用保鲜膜、塑料袋把相机包了里三层、外三层 , 以至于进入病区后因看不清相机屏幕 , 整个拍摄过程中 , 有多半时间他都是靠着经验盲拍 。
每次从隔离病区采访归来 , 尽管已经完成消毒 , 但在乘车返回驻地的路上 , 和冠欣还是会下意识地与团队保持距离 , 单独一人坐在大巴车最后的角落里 。
“见证抗疫一线的真实与感动 。 ”
——王雅贤
视频是当下网络表达的最流行语言 。 进入报社3年的王雅贤是报道组中年龄最小的采访人员 , 也是唯一的女性 。 从到武汉的第一天 , 她制作的《直击武汉Vlog》就正式上线 , 至今已连续推出74期 。 每天 , 记录着北京医疗队点点滴滴的视频都会如约上线 , 向关注武汉的人们传达着最新讯息 。
每天 , 3名采访人员都会在“三人武汉行”的微信群里开启“头脑风暴” 。 “在报道组两位老采访人员的带领下 , 我也很快进入状态 。 除了Vlog , 还策划了许多专访、直播 , 三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 ”王雅贤说 , 在武汉的44天里 , 两位老采访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了自己很多的帮助 。 “跟着景老师我学到了很多采访技巧 , 比如在对武汉籍医生肖汉的采访中 , 我发现泪点都是在提问中一点点发酵出来的;还有和老师 , 他拍全了北京医疗队所有人的照片 , 每当我做视频需要照片支援抑或是忘记视频中人物姓名时 , 他总是有求必应 。 ”
除了学习和收获以外 , 这个进入报社3年的采访人员“小花”也在用自己丰富的新媒体知识 ,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位老采访人员 。 在她的提议下 , 平日里主要为新媒体制作提供文字和照片支持的景一鸣与和冠欣 , 如今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 成为了具有很大潜质的新媒体主播 。
“我很庆幸能够来到武汉 , 作为一名见证者 , 在‘风暴眼’中与那些白衣战士们对话 。 ”王雅贤说 , 如果只是隔着屏幕 , 自己可能永远不会有这种直面生死的感觉 。 她记得 , 79岁的曾爷爷是北京医疗队首批接诊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 经过医疗队34天的精心治疗 , 老人终于苏醒 , 并能握住护士的手 。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喜万分 , 大家都说如果老爷爷能顺利康复 , 那我们离胜利的那天也就不远了 。 然而事与愿违 , 两天后 , 老人的情况急转直下 , 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 前一天还能和医护人员交流 , 第二天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 这种心情非常复杂 。 ” 在一线采访 , 医护人员和患者 , 各种情感交织 , 让王雅贤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与脆弱 , 真实与感动 。
来源 北京晚报 | 采访人员 陈圣禹
编辑:李拓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