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疫情后数字化新常态刚开启


「经济观察报」疫情后数字化新常态刚开启
文章图片
刘金松/文受疫情影响 , 一些新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不断加速数字化 。 以在线办公为例 , 根据相关咨询报告统计 ,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1800万家企业采用远程办公 , 覆盖人数超过3亿人 。
办公场景数字化只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 将原本正常运行的社会推至应急状态 。 不同社会主体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挑战 , 其中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 正在成为应对非常时刻的重要工具 。
疫情爆发之初 , 各种防护物资紧缺 , 来自海内外的爱心捐助物资驰援武汉 。 但在最终分发环节 , 受运转效率不高等多种因素影响 , 部分医疗物资分配与前线需求之间出现巨大错位 , 甚至一度出现需要开介绍信领取物资的现象 。 效率与管理手段的滞后引起多方关注 。 引入当地专业物流公司后 , 这一问题得到缓解 。 随后湖北方面也和国内电商公司紧急开发“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 , 借助数字化手段来化解物资运转瓶颈 。
随后的疫情防控中 , 数字化手段同样在减轻基层管理人员负担、提高精准防控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各大运营商及互联网平台纷纷基于位置、行为数据推出了行程、区域、城市相关查询服务 。 既方便用户自查是否与疑似感染者有过交集 , 也为基层社区的精准化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撑 。
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复工的企业 , 也纷纷借助数字化手段展开业务 。 有房地产企业把销售转移到线上 , 三天时间内锁定数百亿销售额;也有餐饮企业利用供应链优势 , 通过线上渠道拓展生鲜食材的团购、分销业务;即便平常对数字化转型不太敏感的医疗行业 , 在疫情爆发后的20多天时间里 , 仅在一个平台上就相继上线了800多个小程序 , 提供远程问诊服务 。 如果说疫情之前的数字化还是领先者的创新或常规业务上的锦上添花 , 那么疫情期间的数字化正在成为不同社会主体维持运行的刚需 。 对于城市管理者还是企业运营者来说 , 疫情倒逼下数字化加速状态 , 或许都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 以城市的数字化为例 , 如果从2008年开启的智慧城市建设算起 ,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在推进相关建设 。 应该说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 , 在一些民生相关基础领域已经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 , 类似广东、浙江等数字化先行地区 , 已基本实现公安、人社、教育、税务等高频民生服务的“零跑动”、“指尖办”、“秒审批” 。
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运行效率的提升 , 在城市的常规状态下是完善体验的技术手段 , 要与时间赛跑;而在应急状态下就是临危救急的加速器 , 要与生命赛跑 。 从此次疫情期间的表现来看 , 多数城市的数字化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一些数字化盲点、堵点的存在 , 在日常运行中不太明显 , 但在应急状态下却容易造成局部的“拥堵” , 进而拖慢整个城市运行节奏 。
如果说过去十多年的数字化努力 , 实现了城市公共服务时限从“天”到“秒”的演进 , 那么未来消除数字化盲点、堵点的全域数字化势在必行 。 让基于5G、区块链等技术的数字化运行体系不会再因“介绍信”而出现中断 。
即便是拥抱数字化较为积极主动的企业领域 , 在面对如此突发的市场和环境变化时 , 也面临着全链路数字化能力的考验 。 一些企业虽然在营销、销售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布局 , 但在其他运营及支撑环节还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 。 此次疫情期间 , 直播卖货、社群营销、私域流量等措施 , 不仅让企业看到了数字化运营的更大潜力、也切实感受到了全链路数字化的紧迫性 。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以电商为代表的线上销售潮流 , 那么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 , 其所推动的将不仅仅是生鲜电商、在线办公等垂直行业的崛起 , 还将倒逼我们进入一个全域数字化、全链路数字化的新常态 。 在这个新常态下 , 更多的边界和门槛将被打破 , 数字化的红利也将从局部扩展到全局 。 疫情终会过去 , 疫情之后的数字化新则常态刚刚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