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这个院长,一直在跟互联网“赛跑”

3月初的北京 , 春寒料峭 。 当采访人员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见到院长张雯时 , 她正戴着口罩与同事们商量“虚拟法庭”的研发 。

“有了‘虚拟法庭’ , 当事人视频端看到的虚拟法槌、法徽与法院的真实场景一样 , 庭审依然庄严肃穆 。 ”张雯说 , 即便在“虚拟法庭” , 法官审理案件也需要有“仪式感” 。

「北京互联网法院」这个院长,一直在跟互联网“赛跑”。


「北京互联网法院」这个院长,一直在跟互联网“赛跑”

中间者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让全国各地不少法院开始“试水”线上审判 。 当大家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时 , 2月21日 , 张雯带领团队率先公开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 。

庭审规范共26条 , 对线上诉讼的身份认证和账号使用 , 在线庭审着装、环境、礼仪 , 证人出庭方式、异步庭审方式、庭审笔录、庭审公开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 规范甫一发布 , 就吸引业界同行的关注 。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司法改革的产物 。 经过1年多运行 , 我们通过13509次、总时长7792小时的在线庭审积累 , 形成一套在线诉讼技术发展的‘北互模式’ 。 ”张雯说 , 发布在线庭审规范 , 就是为把“吃螃蟹”得来的经验 , 向在疫情中开展在线庭审的其他法院提供参考 。

1990年 , 张雯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工作 。 她从一名书记员干起 , 直至法官、庭长、朝阳法院副院长 。 在担任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前 , 张雯已先后在北京昌平、丰台两区担任区法院院长 。

在30年基层司法工作历程中 , 无论职务发生怎样变化 , “当一名常思考、爱创新的法官”是张雯对自己角色的定位 。

刚参加工作时 , 张雯爱跟老法官们骑单车走街串巷 , 深入基层一线办案 。 “十分钟的路程 , 常常走上一两个小时 , 一些纠纷就在老百姓家门口化解了 。 ”张雯说 , 正是那段工作和生活经历 , 让她有了“烟火气” , 也让百姓情怀融入她的血液 。

正是这种情怀 , 促使她在公正审判的同时 , 从不忘思考通过创新机制高效解决纠纷 , 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在朝阳法院 , 她率先提出“多元调解”理念 , 搭建法官助理庭前调解、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律师主持和解制度的“诉前和解三项机制”;在昌平法院 , 她又在北京法院率先推出“互联网调解平台” , 为当事人调解提供切实便利;在丰台法院 , 她推出“速裁模式” , 大大缩短案件审理周期 , 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 。

30年来 , 张雯办理数千起大大小小的案件 。 她说 , 法官要善治 , 能辨识善恶 , 才能把案件判公、把人心判暖、让人心从善 。

2018年8月 , 张雯被任命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 。 尽管当时的她对互联网法院几乎“一无所知” , 但她欣然领命 , 带领同事组建多个工作组 , 从基础建设、电子诉讼平台搭建、诉讼模式探索 , 开始从无到有的“创业” 。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介绍 , 从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至今 , 这个“24小时不打烊”的法院立案申请总量接近13万件 , 实现100%网上申请立案、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和上诉移转 , 在线庭审率达99.6% , 电子送达率超过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