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三 )


文章图片
刘良团队
16日凌晨1点 , 进入解剖间 , 开始新冠肺炎第一例病理解剖 。
“没想到会这么难受 。 ”刘良说 , 由于穿着多层防护 , 缺氧 , 人闷在里面 , 汗不停地往下掉 , 就像高原反应一样 , 解剖后期每缝一针都要大喘气 。 “第一例解剖我们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 , 直到凌晨3点50分才结束 , 这是平常耗时的3倍 。 ”
除了防护设备带来的身体不适 , 对于可能形成的污染问题同样需要特别谨慎 ,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解剖时长 。
“我们在里面小心再小心 , 不敢大动作 , 走路都怕把风带起来了 , 空气搅动后会增加风险 。 ”刘良说 , 整个解剖过程不能造成室内一丝血迹污染 , 担心会对地面和地下水有影响 。
此外 , 常规的解剖是把器官拿下来肉眼观察 , 做一个小的取材 , 送去做病理等检查 。 而新冠肺炎属于一个新发疾病 , 需要将全部器官都进行解剖 , 甚至包括肌肉、皮肤都要取样观察 , 以获得更加系统性的病理改变报告 。
截至目前 , 刘良和他的团队一共解剖了9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 , 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 , 刘良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复盘、改进 。 “一是要尽可能地把所有能在外面完成的工作先做好 , 比如照样机的电池、卡 , 都要在外面装好 , 针和线要先穿好 , 因为防护服很厚重 , 在里面多待一秒钟都很难受;二是人员调整 , 之前因为担心感染风险 , 是3个人进去 , 现在心里压力没那么大 , 换成4个人进去 , 效率要高很多 。 ”刘良表示 , 现在差不多2个小时就能完成解剖 。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采访人员采访时 , 刘良仍忙着处理后几例遗体解剖的分析工作 , 他希望把观察到的情况尽快反馈给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 。

17天的病理分析报告

3月4日中午 , 刘良在社交媒体转发第七版诊疗方案 , 并配文:“终于等到你!”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和此前的6个版本相比 , 第七版首次增加了“病理改变”内容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病理改变”章节罗列了新冠病毒对肺脏、脾脏、肺门淋巴结、心脏和血管、肝脏和胆囊、肾脏等多个器官的病理改变 。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不过 , 刘良强调 ,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病理改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 只是说明病毒损害的脏器是哪些 。 “这些去世的新冠肺炎患者 , 死亡机制并不一样 , 有的老年人有原发性疾病 , 肺炎是个基础 。 ”
而上述“病理改变”内容 , 正是源于刘良团队最早期做的解剖案例报告 。 “最早做的几个案例发现的内容都已经发出来了 , 但是因为这个周期很长 , 有些解剖刚做不久 , 结果还没有出来 , 所以把做出来的一部分先发出来 , 希望对临床提供一些信息 , 对诊疗有实际的意义 。 ”刘良表示 , 后期若有新的发现 , 可能还会在下一版诊疗方案中再进行修订 。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文章图片
刘良和他的团队工作中
“通过遗体解剖发现病毒机制 , 最终给与临床治疗方案参考 。
”这是刘良一直以来所期待的 , 如今已经照进现实 。
在第七版诊疗方案中 , 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 , 相比第六版诊疗方案要详尽很多 。 比如针对ECMO的挽救治疗 , 就提供了详尽的指数值所适应的模式;“循环支持”模块 , 新增了“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 , 以及动脉血气分析中乳酸和碱剩余”等3部分内容;还新增了“肾功能衰竭和肾替代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免疫治疗”等内容 。
刘良认为 , 临床专家有可能参考了病理改变 , 做了这些修订 。 “我们只能对病理改变这个部分发表意见 , 毕竟专业不同 , 临床上的内容要交给更专业的人 。 ”
事实上 , 这样的推想也在情理之中 。 比如在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的“有创机械通气”部分 , 特别提到了“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 , 选择密闭式吸痰 , 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 。 ”
此前 , 刘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解剖中发现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 。 “黏液这个事情 , 我之前确实提醒过临床注意 , 但外界对我的话作了曲解 , 说不要给氧气了 , 这都是胡说八道 , 患者缺氧怎么能不给氧气呢?但是你给氧气的条件就是要把这个通道打开 , 气道通畅 , 氧才能进得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