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二 )


10个小时破局

可刘良仍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
据了解 , 目前开展遗体解剖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有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批示;二是患者的捐献 , 尤其要得到家属的同意;三是需要一定的场所;四是要有一支专业素质非常强、有经验、经过多次演习的遗体解剖团队 。
“这几个条件很难同时满足 。 ”刘良说 , 整个湖北都没有专门的负压解剖室 , 但必须防止解剖产生次生灾害 , 比如不能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 。 另外 , 人员资质问题也没办法落地 , 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 , 全国没有针对传染病解剖发放特殊的资质 。
虽然硬性条件受限 , 但刘良认为疫情之下可以“特事特办” 。 他在1月中旬就开始筹备人员 , 组成了一支解剖团队 , 并形成了一份指导手册 , 在其他涉刑事案件的解剖工作中进行了演练 。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文章图片
刘良教授法医病理学阅片
“当时是春节假期 , 学校要放寒假 , 人员需要提前统筹 , 有三个男老师可以参与 , 其中两个男老师确定了要回家过年 , 当时想着交通也方便 , 有需要的时候再往武汉赶 。 ”刘良向采访人员介绍 , 后来遇到封城 , 那两个老师也回不来 , 他只能找以前的学生来救急 。
“我有几个学生在湖北崇新司法鉴定中心 , 他们要值班 , 学校和司法鉴定中心两队人马凑到一起 , 临时组建了一个团队 。 ”刘良说 , 只要政策空间允许 , 他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
直到2月15日 , 这一僵局才被打破 。
当天上午11点 , 国家卫健委在武汉召开关于病死病例尸检讨论会 。
下午6点左右 ,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永华在金银潭医院做交接班工作时 , 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给他打来电话 。
截至2月15日 , 新冠肺炎致死病例已超1500例 , 因为尸检缺位 , 无法明确该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客观规律 。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46条规定 ,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 , 医疗机构在必要时 , 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 对传染病病人遗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遗体进行解剖查验 , 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 张定宇嘱咐郑永华 , 要动员临床死亡患者的家属 , 积极配合国家医疗机构 , 开展尸检工作 。
郑永华当即就答应了张定宇 。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 , 人死之后要保留全尸 , 这件事难度不小 。 ”当天晚上 , 他便联合金银潭医院的两位主任一起说服了一名逝者家属 ,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
晚上9点 , 刘良接到了张定宇的电话 。 “他说有一个可以做解剖了 , 赶紧过来 , 这比我想象的快多了 。 ”刘良说 , 当天上午他就收到了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肯定回复 , 当时他乐观估计 , 尸检落地还需要2至3天 。 但实际上 , 从卫健委打破常规到尸检落地 , 前后不过10个小时 。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文章图片
万事俱备 , 刘良紧急安排待命的团队前往金银潭医院 , 医院方面专门腾出了一间负压洁净手术室当作解剖室 。 “只要能满足负压的条件就可以 , 目的是让病毒颗粒不要传到外边去 。 ”
2月16日凌晨1点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工作开始 。

令人窒息的3小时

这并不是刘良第一次身涉传染病遗体解剖现场 。 “但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
2003年非典时期 , 刘良和团队一起进行了一例疑似非典患者的遗体解剖 。 “当时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都已经做过这方面工作 , 我们知道解剖的风险有多大 , 并且解剖的案例在临床上还没有确诊 , 我们是做完后把肺组织拿去检测 , 发现有病毒颗粒 , 这才确诊的 。 ”刘良说 , 这一次做的事情是别人没有做过的 , 遗体打开后病毒浓度有多高?团队的人感染了怎么办?他的心里都没底 。
15日晚上10点左右 , 刘良和他的团队就到达金银潭医院做准备工作 。 进入解剖室前 , 金银潭医院感染科的工作人员专门来给我们培训如何进行防护 , 包括防护设备的穿戴顺序、穿戴规则等 。
“我们比临床医生的防护级别更高 , 手套和帽子都必须戴3层 , 护目镜外面还要加上防护屏 , 不能让身体的任何一丝缝隙能接触到外面的空气 。

刘良告诉采访人员 , 当晚团队的3个人按照标准化程序做防护穿戴 , 耗时近1个小时 。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这事必须要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