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


大脑 , 可以说是人体最奇妙的器官了 。
它重3斤左右 , 仅占人体重的2% , 但是它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的20% 。
由于大脑不储存能量 , 且各部分对能量的需求不均衡 , 因此神经系统对脑部血流的实时调控 , 对大脑正常工作非常重要 。
科学家把大脑中这种能量的调节方式叫做神经-血管耦合 。 简单的说就是 , 如果大脑的某个区域活动增强 , 它需要的能量就会增加 , 这个区域的血管会扩张 , 血流量大幅增加 , 以满足大脑活动对能量的需求[1] 。
『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
本文插图
神经组织(绿色)活动加强(变亮) , 血管扩张(红色或紫色?)
虽然科学家很早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 但是我们对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 。
研究人员已经在高血压、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观察到这种耦合作用受损 。 因此 , 搞清楚背后的机制 , 不仅仅是解开了一个谜团 , 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Gu Chenghua教授(顾成华 , 音译)团队 , 借助双光子显微镜技术 , 在活体小鼠的大脑中 , 解开了上述谜团 。 她们发现 , 是大脑小动脉内皮细胞上的小窝 , 在调节神经与血管之间的快速耦合互动 。 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2] 。
『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
本文插图
顾教授
在顾教授看来 , 要解决困扰科学家多年的难题 ,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能看清神经与血管的耦合 , 而且能通过外界刺激控制它们的耦合 。
她们把突破口放在了小鼠的桶状皮层上 。 这个桶状皮层专门处理胡须传递给大脑的触觉信号[3] 。
这就意味着 , 只要你去触碰小鼠的胡须 , 它大脑的桶状皮层就会活跃起来 , 能量的消耗就要增加 , 血管就得扩张 , 给这个位置输送更多的血液 。
她们很快就搭建了这个活体观察系统 。 下面的动图就是 。
『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
本文插图
顾教授团队搭建的观察系统
从左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 当研究人员触碰小鼠的胡须的时候 , 小鼠挣扎了几下 。 这个刺激导致小鼠桶状皮层神经活动活跃(右图中的神经组织亮度增高) , 与此同时 , 平滑肌细胞(SMC)松弛 , 血管扩张(红色管道变粗) , 血流量大幅提升 。
如此看来 , 这个观察系统是搭建好了 。
那下一步从哪里着手呢?顾教授的团队把小动脉内皮细胞(aECs)作为研究对象 。 这主要是因为小动脉内皮细胞与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cEC)有个很明显的不同点:小动脉内皮细胞上有很多往细胞内凹陷的小窝 , 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小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
本文插图
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左)和动脉血管(右)
粉红色的箭头所指的就是小窝
这个现象让顾教授的团队很费解 。 我们都知道 , 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持独立性 , 有一个血脑屏障将血液循环系统和大脑隔离开 , 所以内皮细胞表面出现小窝是不安全的 。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 为了保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 大部分神经系统内皮细胞都很少有内陷的小窝[4-6] 。
然而 , 小动脉内皮细胞(aECs)表面布满了小窝 。 此外 , 包围着小动脉内皮细胞的平滑肌细胞上也有一些小窝 , 而且小窝主要分布在小动脉内皮细胞附近 。
那就先拿小窝开刀 。
顾教授团队首先敲除了形成小窝的关键基因 。
『哈佛大学』《自然》:大脑消耗能量的场面太震撼了!哈佛华人科学家借助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记录下活体小鼠大脑血流精准调控全过程丨科学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