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是清代诗人袁枚《谒岳王墓》诗里的两句。“双少保”指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和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人都有“少保”这个职衔,死后都葬在了西湖附近的山上。“西湖因为有这两位英雄才更被世人所看重”,袁枚的诗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于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于谦
骂人出了名。于谦是浙江钱塘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23岁考中进士,踏入官场,可谓年少有为。他最早出名是因为“骂人”。当时明宣宗朱瞻基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他让御史于谦在大殿上申斥朱高煦的罪行。于谦“骂”的正义凛然、情理兼备、酣畅淋漓,把内心不太不服气的朱高煦“骂”得魂飞魄散、汗如雨下、低头认罪。于谦由此得到了朱瞻基的赏识,进步很快,没几年就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开始以“巡按”的身份到各地巡察。无论到哪,于谦都清廉自守,关心民生疾苦,与当地官员一起想办法,改善百姓生活,深受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爱戴。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于谦剧照
不愿送礼下了狱。宣宗朱瞻基死后,太子朱祁镇即位,就是明英宗。他的“大伴”——宦官王振开始得势,等太皇太后和“三杨”等人一死,王振没了束缚,更是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外地官员进京必须到他府上送礼,不然就要吃苦头。于谦是个正直的“犟”人,进京时就不给王振送礼,结果被王振罗织罪名关进了监狱。多亏于谦名望高,很多地方官员、百姓乃至一些藩王都联名保他,他才得以出狱,继续任职。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明英宗被俘
大殿之上打死“特务头子”。1449年9月,骇人听闻的“土木堡之变”爆发,英宗朱祁镇被俘,明朝50万大军被灭,这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每个人。大臣们聚集到大殿上,强烈要求监国朱祁钰(朱祁镇之弟)下令,严加惩处挑唆英宗出征的宦官王振的家人。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王振的党羽,是留守京城的大特务头子,他对闹事的文官们大声斥责,让他们立马滚出朝堂。没想到这一下子引爆了火山口,文官们平日里积压下的对王振团伙的怨气怒气猛然爆发,读书人变成了干仗的莽夫。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王振剧照
有人抓住马顺的头发使劲拽,其他人一拥而上开始推搡,马顺被推倒在地,大臣们拿着象牙笏板劈头盖脸一顿暴打,马顺被打得血流满面。有人打着不解气,张嘴狠咬马顺脸上的肉,还有人脱下靴子打,没想到打偏了,把马顺的眼珠子打了出来。人多力量大,在一群文人的群殴下,马顺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堂上被文臣打死的强力部门负责人。监国朱祁钰没见过这等血腥场面,吓得赶紧逃跑,被已是兵部尚书的于谦给拦住了。于谦说马顺是王振的同伙,本来就该死,要求朱祁钰赦免大臣们。群情激愤之下,朱祁钰只好答应,而且还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绑缚刑场凌迟处死,至此,这场震撼古今的朝堂斗殴事件才算落下帷幕。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朱祁钰剧照
他为大明延命近二百年,曾在朝堂弄出命案,最终却含冤而死!】拥立新帝守卫北京。打死一个特务头子解决不了问题,面对皇帝被俘和瓦剌大军的进逼,明王朝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在这个关键时刻,于谦做出了自己的三大贡献:一是严词驳斥徐有贞等人提出的迁都南京的建议,力主抗战,坚定了朝廷守卫北京的信心。二是拥立新帝。英宗朱祁镇在鞑靼人手里,明廷备受要挟。于谦等人在征得皇太后的同意后,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朱祁钰为帝,使鞑靼太师也先挟英宗以令明廷的图谋落空,夺回了战略主动权。当然,这一举措也为于谦埋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