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沿中轴线向南,出永定门不远,在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有一处似烽火台的地方,上面立有著名乾隆御碑,这里便是北京城的五大镇物之一燕墩,也叫做烟墩。清代曾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关于燕墩的始建原由,史料中记载不多,在清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有如下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其制,砖为方台,高二丈许。北面西偏门一,以石为之。由门历阶而上数十级,至台顶,缭以周垣。碑立正中,形方而长,下刻诸神像,顶刻龙纹,面北恭镌御制《帝都篇》,面南恭镌御制《皇都篇》,均清、汉书。”而这首竹枝词虽只寥寥四句,却道出这燕墩的诸多故事。
沙路迢迢古迹存
石幢卓立号燕墩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这两句为我们指明了燕墩的地理位置。
早年间,出了永定门以后是一条由人、马、车走出来的沙土路,下雨满地泥,刮风沙满天,从“沙子口”这个地名儿就可以想象出那黄沙满天的情景。明、清时,永定门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保卫京城的战略要塞,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清政府曾在永定门外安扎了72座营盘,所以当地流传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而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无论从战略至高点或城南镇物的角度来看,燕墩都被看作是人们心理上抵挡外来侵犯的屏障。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庚子之变后,燕墩近景。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1920年至1921年,永定门外关厢,可以看到远处的燕墩。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燕墩已逐渐失去旧时赋予其的“镇守”之意。1984年,燕墩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2004年永定门城楼的复建,燕墩也得以重新亮身于永定门外的西南角上,与永定门城楼隔河相伴,组成北京城南的文化景观。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整个燕墩建筑为平面呈正方形的高台,高9米,上窄下宽,台基底部每边长14.87米,从北面偏西一个对开的石门进入,登45级石阶,便来到燕墩台顶。台面每边长13.7米,以前台顶上有0.5米高的女儿墙,现在已经没了。中央有方形台基座,上面立着的便是通高8米的乾隆御碑,它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燕墩时立的。仰视时,甚觉巍峨壮观,碑首雕四角方形攒尖顶,四条垂脊各为一龙,腾身跃起聚向宝顶中心。碑身的南、北两面分别以满、汉两种文字对照形式镌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弘历亲撰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两篇碑记。能看得清楚又感觉有意思的是它的基座,那是个束腰须弥座,座四周以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为图案雕了5层,束腰部位精雕了24尊水神像,用高浮雕技法表现他们坦胸跣足、悠然自如、坐驭惊涛骇浪之上的生动神态,可以说是精美极致的石雕艺术品。
 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文章插图
大都旧事谁能说
正对当年丽正门
燕墩在元、明时期叫“烟墩”,它的起源得归功于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他可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一位奇人,佛、道、儒三教精于一身,尤其对《易经》研究颇深。他将道家的五行学说运用到元大都的建设中,还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位设置镇物以镇金、木、水、火、土,定都城之安危。东是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有大觉寺的大钟镇金,南为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是昆明湖的铜牛镇水,中间则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燕墩则一直履行着坐镇北京南方的火神祭坛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