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作为清末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郑孝胥本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然而,在溥仪成立伪满时,郑孝胥成为重要的策划、组织者,并出任总理大臣,遂沦为汉奸,为人不齿。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在当时,郑孝胥的书法名气之盛,怕是无人出其右的。他的字在当时属于畅销品,而且很多大的企业或商铺都找他题写招牌,他所题写的“交通银行”至今仍在使用。书法史上有个经典论断,就是“书如其人”。郑孝胥书法清健不俗,但其人却因失节而为人唾弃,可谓是“书如其人”的反面代表。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郑孝胥最擅长行书,行笔迅捷爽快、轻重错杂,结体纤长茂密、精神抖擞。可以说,他的行书时很有特点且右很高造诣的。
但是,他的书法也只可以说是聊备一格而已,用笔雷同过甚、结体拼凑混杂的弊病,让他无法与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相抗衡。那么,他的书法何以在民国初年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从艺术自律角度考虑,清代中晚期碑学崛起所蓄积的美学能量在晚清、民国时获得释放,北碑风靡天下,构成书法史重大转折。此时,趣味差异成为关注焦点,技术细节上的精粗优劣退居次要地位。
郑孝胥的书法,恰恰是碑帖融合的写法。他的书法中既有苏轼、黄庭坚等帖学的遗韵,又有隶书、魏碑等风格的呈现,甚至还有汉简等地糅合。他的书法风格,正好迎合了当时的书法审美趣味。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从当时书坛构成来看,前清遗老管领风骚,几乎左右了书坛风气。与大明的倾覆不同,清帝以“逊位”获保全。前清高官贵胄虽然权力丧失,但是凭借聚敛的财富依然维持着体面的生活。除北京之外,他们扎堆上海、天津、青岛、香港等地做起寓公。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到1923年,郑孝胥经由同乡陈宝琛推荐入京受任溥仪小朝廷的所谓“总理内务府大臣”,他在上海居住12年。郑孝胥最为密集的书法活动集中在这个“海上遗老”阶段。海上遗老人数不少,其中不乏书画大师。出于对民主革命和王朝陵夷的愤懑,他们以“气节”砥砺,也在艺术上互相推扬、褒奖。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一些公众的政治视野与历史想象停留在王朝轮回的模式,他们以“明遗民”视前清遗老,同情、尊重、仰慕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眼中,前清遗老是节义之士,其字画诗文是特殊的文化风景。
这种情况折射出辛亥后特殊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趣味。郑孝胥当然是“忠心”于旧王朝的,所以他的诗文书画等一并为世所重。
郑孝胥的书法清健不俗,却因“失节”,让沙孟海尴尬不已
文章插图
例如沙孟海的评论。1928年,沙孟海撰成《近三百年的书学》,重点评论书坛名家31人(重复4人),郑孝胥乃其中唯一在世书家。行文中对部分书家褒贬相参,对郑孝胥则全是推崇之辞。
但是今天重读,我们不必讳言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写作此文时,沙孟海年仅29岁,来上海仅数年,基本生活在遗老文艺圈中。这会影响到他的审美判断与艺术批评。第二,沙孟海来沪后,虽然进步飞快,但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对上海、浙江之外的书法状况接触相对不足,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相对偏重海上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