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芸:人在旅途——《皮囊》读后感
原创作者:彭桂芸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人在旅途
——《皮囊》读后感
正如作家韩寒所言,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春节时一大家人欢聚,我置身一隅,捧起《皮囊》,一天多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它。没想到“速食”之后,是席卷而来的不舍,一种强烈的意念牵引着我,想回到故事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理念、思考。
心有所念,必有回响,紧跟阅享读书会第十一期线上共读计划,再次沉浸于《皮囊》中,静心沉气,细嚼慢咽。
皮囊是个包袱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早于2014年12月第一次出版,2019年10月第69次印刷,畅销度可谓一骑绝尘。只是,我有些后悔慢待了它,以至于与它的相逢是如此漫长和迟到。
这本书共分十五个章节,主要人物及事件围绕作者的家乡闽南小镇展开。《皮囊》是此书的开篇章节,通过阿太的故事,由表及里,揭开人生路上皮囊与灵魂的深层拷问。
九十九岁的阿太是个很狠、很舍得的人,当然,也是作者眼里很牛的人。失去五十多岁的女儿,阿太一声不哭,带着莫名其妙的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看看棺中的女儿,看看祭祀的供品。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鸡狠狠一摔,鸡挣扎几下一动不动了。阿太说:“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切菜像切排骨一样用力,竟然切断了手指,全家人慌乱一团,只有阿太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阿太曾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学游泳,并且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展开的笑里,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犹如一盏明灯,驱散所有的负累阴霾。她对人与事的冷静、超脱,令人释然明朗。阿太走时,留给作者的遗言是不能哭。阿太说,如果想我,我会来看你,因为我从此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的故事,令人震撼和深思。阿太没有文化,但她说出的话、做出的事,犹如带光的利剑,挑开世俗的层层迷雾,给人一种彻然顿悟之感。在她貌似冷漠无情的外表下,有着历经人生风雨,看透世事沧桑的通达和淡泊。
红尘万里,谁不是背着皮囊的包袱,翻滚于世间的凡夫俗子?在去往修炼灵魂的路上,不知路途有多远?不知如何才能到达?或许,从阿太的故事中,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文章插图
跌宕的烟火
跌宕不安的烟火日子,有时残酷得令人无法面对。
摔倒的父亲,把现实击碎了一地。从此,无论父亲拖着残疾的身体怎样挣扎、暴怒,甚至抡起拐杖打人,无论他如何气急败坏,如何歇斯底里,他再也无法回到家庭顶梁柱的那个过去了。
作者心中,退化为孩子的父亲形象彻底坍塌了。可是,父亲床头贴着作者好几年前的大头贴,已经被父亲摸得发白。这张摸得发白的照片,不经意间露出了深藏的父爱,在幽静的夜里,闪闪发光。
对于父亲,作者有深爱,有挂念,有怜惜,也有过厌弃,甚至愤恨。他用大篇文字,描写平凡、普通,甚至有些让人生厌和发怒的父亲。这些描写,熟悉得如同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有爱,有光,还有一些不可理喻的言行,让人气愤和厌恶。
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无不传承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面对这个似有天塌之感的家,母亲身上无不透露着无惧天地的硬气和强悍,生龙活虎地和艰难的生活不停地缠斗。她接手了家里唯一的生计——加油站,接过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要为全家建房的愿望。她想通过建房,让这个家以父亲的名义,延续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和挺立。
年轻的作者想投入地担起一家之主的角色,但命运时不时地冒犯规则,让他承受生活带来的一场场剧痛。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英年早逝的父亲前,无助和挫败感如热血贯穿作者全身,迸发出情感最深层的愤怒和呐喊。他终于明白,来不及为父亲做些什么了。是的,一切已经没有机会!早已冰凉的父亲,怎么会对亲人的不舍、世间的跌宕有所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