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为什么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
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并且作为自己的案牍之书,对它评价很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无论是对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读物。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和它的吸引人之处。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华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后赴美求学。62岁那年,由于多年没有新著问世,被纽约州立大学解聘。戏剧性的是,解聘第二年,他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发行。
不平凡的经历必然成就此著作的奇特性。一般的史书都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来编排的,有时间先后顺序,但是《万历十五年》是围绕着一个历史时间点,把这个时间点前后的历史事件摆上舞台,从而使历史事件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个性突出。从这一点看这本书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性更强。这就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
文章插图
万历15年即1587年,这个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在干什么?
1587年的前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拉开欧洲史政治大洗牌的序幕,资本主义进入殖民扩张时代。
1587年,海瑞去世。
1587年的前一年,李贽在姚安府知府辞职。
1587年以后,中国的西北、东北、西南,边境不宁。
最后,也是必须要提的,1587年,张居正去世五周年,万历对他的清算完毕。
海瑞和张居正大家比较熟悉,一个清官,一个能吏。但是怎么评价海瑞这个人呢?这个人呀,放在现在,有点“死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来形容海瑞是再恰当不过的。所以张居正任首辅期间,也一直未给他升迁的机会,张居正需要的是能吏,不要清流。
张居正,能干,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个强权人物,要没有他,明朝还会早灭亡十年,呵呵!
熊召政的《张居正》写的不错,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作者是以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张居正的。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写作需要。如果文学作品按照史书来写,干巴巴地叙述历史,销量也上不去。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16世纪,封建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由成熟转为"极致",仅凭一己之力想改造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的,海瑞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评价张居正改革的成效:"给这个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贡献是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和徭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触动了以土地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封建社会,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封建社会母体里悄悄孕育。
但是改革损害了统治集团的既有利益,甚至万历皇帝的外公(武清伯)也出来反对,注定不会长久的。
张居正的继任者潘晟和张四维,虽然也是张居正培育起来的嫡系,但是他们的手段和能力比张居正差远了,张居正死后,万历新政积累的改革成果马上消失殆尽。
文章插图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的追随者戚继光在1588年去世。
明朝初年军事上实行卫所和军户制度,我们所熟悉的"戚家军"并不是明朝的正规军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张戚集团的私人武装。明朝后期,卫所和军户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国防战争的需要,导致明朝政权在农民起义和清军的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
下面再谈一下本书另外两个人物,申时行和李贽。
申时行的知名度在历史上不高,张居正身死名裂,对他触动很大,干脆奉行"蕴藉不立岸异",充当和事佬,文官集团攻击他首鼠两端,卖友误君,最终选择辞职离任。
申时行当官不行,书法不错,史书称他"文藻婉丽,著述颇丰",苏州博物馆馆藏他的"行草七律诗扇",或者是对这位先生心境的描写。
- 明知是林冲仇人,宋江还放高俅下山,林冲为什么不跟宋江翻脸
- 唐僧为什么不用九环锡杖,你看它的前两任主人是谁
- 王昭君的墓为什么能够保留到今天?因为这个原因盗墓贼都要绕着走
- 孙悟空吃蟠桃的时候,为什么咬一口就扔了?
- 女娲为什么是人身蛇尾的形象这并不是上古流传,而是汉代才有的
- 为什么孔子的名字叫孔丘与他父母的不检点行为有关
-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因为不敢有
- 封神台上,为什么文王姬昌榜上无名
- 封神演义,面对有法术的敌人,为什么姜子牙总是先派出凡人武将
- 宋江临死前,为什么要用毒酒将李逵毒死,原来他知道一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