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金饭碗”工作,曾一人上班全家脸上有光,如今无人问津

引言
明代作家冯惟敏在《玉抱肚·赠赵今燕》中写道:“琵琶轻扫动人怜,须信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便出自此处,后被流传至今,成为了经典。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具有资深学历的公务员,还是顶着风雨和烈日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工作虽不分高低贵贱,却有待遇的好坏之分,这些包括工资的高低,工作条件的优劣等等。找一份好的工作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待遇越好的工作,对学历、社会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也会高许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经济也在不断转型,各种新奇的工作应运而生,而有一些工作也随之被包容和取代……
 40年前的“金饭碗”工作,曾一人上班全家脸上有光,如今无人问津
文章插图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之为“金饭碗”的四大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无人问津,最后销声匿迹了。那么,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金饭碗”工作指的是什么?它们又为何被时代淘汰了呢?
80年代,“金饭碗”工作包括供销社的售货员、司机、播音员和电影的放映员。在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不靠钱,而是靠“票”。购粮需要粮票,购衣需要布票,并且,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只能拿“票”换,钱都不好使。供销社的售货员便掌管着这些“票”,也就间接地掌握着民用物资。各种“票”都是由当地供销社的售货员统一发放的,夸张地讲,这倒有点像百姓的“衣食父母”。因此,能当上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一个个说起话来都是底气十足,走起路来都是昂首挺胸,挺直腰杆的。
 40年前的“金饭碗”工作,曾一人上班全家脸上有光,如今无人问津
文章插图
此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你有亲戚朋友是在供销社做销售员的,那么你的生活也就比普通人多一份保障。供销社的售货员这一职业着实让人羡慕,当然,也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当上的,“供销社的售货员”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80年代的“金饭碗”工作。可如今看来,售货员工作的压力也并不小——不仅要为完成业绩发愁,还多有工作上的约束需要遵守。“网上购物”的热潮更是冲击了“售货员”这一职业,售货员在当代社会并不“吃香”。
 40年前的“金饭碗”工作,曾一人上班全家脸上有光,如今无人问津
文章插图
至于司机,上个世纪80年代,具备驾驶能力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正牌司机,收入自然也就不会低。但同样是因为国家的经济状况,能有条件学习驾车技术的人也不多,司机一职在那个年代待遇十分高,尤其是客运司机,工资是正常员工的两倍多!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条件学习驾驶的人多了,拥有私家车的人也多了,因此,司机一行也不再如从前那般受欢迎。
 40年前的“金饭碗”工作,曾一人上班全家脸上有光,如今无人问津
文章插图
“播音员”一职在80年代算是比较新奇的职业,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要求,因此,只有学历较高的人才可以应聘“播音员”一职。“播音员”这份工作在当时是十分体面的,播音员只需要待在办公室里,念念手稿即可。这使他们避开了严寒和酷暑,闲暇之余,还可以喝喝茶水、唠唠家常……工作压力小、待遇高使“播音员”一职深受大众青睐,而如今,相比于作一位播音员,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去当一位主持人,在这个多媒体取代了收音机的时代,播音员的前景已然大不如前了。
最后一个80年代“金饭碗”工作便是电影放映员了。在80年代,电视机还尚未普及,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凑在一起看看荧幕电影了,而电影放映可是个技术活,不具备专业的放映知识是无法做到的。但同样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电影播放也变得智能化,再也没有电影放映员的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