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二 )


文章插图
《自画像(34岁)》,伦勃朗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文章插图
《伊丽莎白·西姆贝尔毕女士与安多弗子爵夫人多萝西》 凡·戴克
在第三部分“凡·戴克与英国肖像画”中,凡·戴克的《伊丽莎白·西姆贝尔毕女士与安多弗子爵夫人多萝西》刻画了妹妹伊丽莎白与姐姐多萝西的双人肖像。从画面上的丘比与他手中的花篮推测,这幅画应是为庆祝伊丽莎白结婚而作。来自的比利时佛兰德斯的画家凡·戴克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他对于英国肖像画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贵族服饰的精心雕琢上,还由于在他的笔下,人物的阶级、权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然状态。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这种绘画特点在英国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文章插图
《威尼斯:大运河上的划船比赛》 卡纳莱托
第四部分以“状游”为主题。状游(Grand Tour)是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贵族子弟作为完成学业的最终步骤,前往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寻求艺术、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的旅行,人们认为状游能够让他们在返程后变得更加见多识广,能够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状游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而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则是最出名的三大目的地城市。富裕的游客希望带回绘制当地著名景观、古迹或节庆场面的绘画。在威尼斯,由本地画家卡纳莱托绘制的城市景观画非常著名,展览中展出了他的一幅《威尼斯:大运河上的划船比赛》,画中,身穿狂欢节服装的游客与装饰华培的贡多拉船让整个画面充满活力。画面的远描绘了本应看不见的里亚尔托桥,艺术家在此对真实的地形作了一定的变换,使其更显宏伟。卡纳莱托在英国的“状游者”中备受欢迎,以至于后来被邀请到英国,创作了一些类似的绘画。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文章插图
《威灵顿公爵》 戈雅
第五部分“西班牙绘画的发现”探索了英国对于昔日西班牙绘画的重新评估。十九世纪初期,英军参战的西班牙独立战争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人员与物资移动,西班牙艺术也在英国真正变得广为人知。戈雅是当时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家,战争时留在马德里,用画作记录了战争场面。戈雅曾为英国威灵顿公爵绘制肖像,后者是在该战争中击溃拿破仑的英雄,并在回国时带回了包括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在内的诸多西班牙艺术作品,委拉斯凯兹的作品对惠斯勒、萨金特等英国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幅《威灵顿公爵》肖像画中,戈雅在公爵的外表上刻画出了他的心理状态:和其他一些绘画的描绘不同,这不是胜利者的形象,而是展现了他见证了太多残酷的流血场面。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文章插图
《玛尔塔与玛利亚家的基督》,委拉斯开兹,1618年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文章插图
《嘲弄波吕斐摩斯的奥德修斯》 特纳
第六部分“风景画与如画美学”从特纳等英国风景画大师出发,探讨了风景画在英国、乃至在荷兰与法国的发展。人们通常认为风景画在英国一直备受推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十八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像盖恩斯伯勒这样的肖像画家渴望成为风景画家,却苦于找不到市场。而在盖恩斯伯勒死后,这样的现象发生了变化,特纳接过了风景画的“大旗”,并使其变得更具国际性。特纳的《嘲弄波吕斐摩斯的奥德修斯》描绘了《奥德赛》中的一个场景:主角奥德修斯站在起航船只上,嘲笑画面左上方岩山影子底下苦闷挣扎的巨人波吕斐摩斯捉不到自己。而在画面右后方的水平线上,阿波罗马车拉着的太阳发出于耀眼光芒。特纳从意大利画家克劳德·洛兰的“理想风景画”中汲取灵感,它不局限于现实的自然再现,而让人联想到古典世界。特纳对于洛兰的光线表现也十分着迷。在这幅绘画中,耀眼的日出代表了奥德修斯与他的船员们的崭新时代。日出和日落是特纳作品中的常见题材,它们不只体现了视觉奇观,也暗示了时代的更迭,受人崇敬的往昔与现在的交织,以及帝国权力的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