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香山触景生情,他随手在石头上刻个字,谁料最终葬在此处( 二 )


问题上升到了损害公物的角度,梅兰芳十分诚恳地低头认错,并且表示自己再也不这样做了。
可是熊希龄却不依不饶,对梅兰芳说“现在木已成舟,光是认错如何能弥补呢?”梅兰芳一听这话,就明白了熊希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也大大方方地表示,那熊先生您说,该怎么处置吧。
熊希龄这才把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和盘托出,他想让梅兰芳在香山举办一次义演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给孩子们筹集善款,让慈幼院能顺理举办和发展下去。
梅兰芳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况且自己理亏在先,若是此番行为能成,也不失将它化为雅谈,就爽快地答应了。
游览香山触景生情,他随手在石头上刻个字,谁料最终葬在此处
文章插图
梅兰芳是何许人也,说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也不为过。一听说梅先生要在香山义演,各界人士都炸开了锅,纷纷想一睹梅先生风采。
义演当天,香山支起了露天的棚子,一时之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在那个年代,梅兰芳仅仅凭借这一次演出就售票一万一千元。
于是乎,石头有了大师提字;梅兰芳留下了慈善美名;孩子们没有了衣食之忧,一时之间其乐融融,不得不让人感慨,熊希龄真是绝顶聪明。
然而梅兰芳不知道的是,他和香山,和这块石头的缘分远不止于此。1961年,梅兰芳逝世,一代大师终成绝响。
因为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珠——京剧这一国粹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央决定给梅兰芳以国葬的待遇。
游览香山触景生情,他随手在石头上刻个字,谁料最终葬在此处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国葬的地点并不是香山,但梅兰芳想和自己先前离他而去的结发妻子一起葬在香山,因此,大家遵从了他的遗愿。
1983年,梅兰芳的儿子梅保琛对父亲的坟墓重新设计建造,墓地美观大方,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只是那块曾经被梅兰芳刻过的石头却找不到了,梅葆玖曾多番找寻,都没有结果。1991年,梅葆玖的朋友居然在香山看到了那块石头,他将照片寄给梅葆玖,看到了父亲生前留下的痕迹,梅葆玖感到了深深的慰藉。
游览香山触景生情,他随手在石头上刻个字,谁料最终葬在此处
文章插图
梅兰芳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毕生研究的“梅派京剧”却流传下来,被一代又一代的吟唱,就像那块被他刻过字的巨石一般,矗立在华夏大地上,风吹雨打都不怕,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永远的、永远的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