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领悟了这三句话,你会越来越顺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由于它蕴含的深刻知识和惊人智慧,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遍和智慧。
《易经》中的学问博大精深。下面,我们来起来学学《易经》中的三句话,弄懂了这三句话,你的人生会越来越顺,越来越好。
《易经》:领悟了这三句话,你会越来越顺
《易经》:领悟了这三句话,你会越来越顺
文章插图
第一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勉于所做之事,一天到晚,要像随时会遇到危险一样警惕,才不会受到惩罚,才会避免很多危险。
一个人越是招人瞩目,越是容易招致危险。这个时候,需要凡事谨慎,做事应该更加勤勉,这样一来,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果自高自大,难免招人非议,给自己带来灾祸。
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王褒和庾信因为才华过人,被当朝皇帝宇文毓赏识。
然而,两个才子命运却截然不同。庾信空有官位,却没有得到朝廷重视,而王褒却深受赏识。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因为王褒处事谨慎的缘故。
在少年时代,王褒就以“识量淹通,志怀沉静”著称,他自幼博览群书,文才过人,加之出身高贵,二十五岁就当了官,可谓少年得志。
可是,王褒并没有恃才傲物,更没有心浮气躁,反而待人更加谦逊。就这样,他名声越来越大,得到了皇旁的赏识和重用。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做到“朝乾夕惕,修省不懈”,才是真正的无咎,人生才会更加顺利。
第二句: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这句话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绝不奉承拍马;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绝不盛气凌人。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梦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讽刺了当时贪官横行霸道的现状。
故事中白老汉的儿子有句话说得非常好:“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
这里说的就是,那些腐败的贪官们总是欺上瞒下,对上级极尽所能去巴结,以此来讨得上级欢心,为自己打通官场人脉。
对百姓呢,他们则无所不用其极,从来不顾百死死活,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视百姓如草菅,视僚属如奴隶”。
这样的人并非清代独有,亦并非古代独有,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向上爬,总是一幅小人嘴脸,而面对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才冷如冰霜,欺人太甚。
对于这样的人,难成大业。只有避免这一点,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易经》:领悟了这三句话,你会越来越顺
文章插图
第三句: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这句话意思是:当一个人想要追捕山鹿,在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尚希望进入林中。君子则应该见机行事,面对如此客观条件,与其穷追不舍,不如就此舍去。
古往今来,取与舍代表着得与失,它一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取舍,如何面对得失,是一件非常难的问题,它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感悟。
《易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该舍的时候,一定要果断舍弃。如果一意孤行,难免遭遇磨难。
在古代,有这样两个僧人,都是开悟的高僧。有一天,他们一同外出。一个僧人带着一把铲子,他将一块芋头埋在地里,不久芋头便长了很多,他从此不需要化缘便能吃饭了。另一个僧人看到路上有死去的小动物便将它们埋掉。两个人在路上见到一个死去的人,一个僧人扬长而去看都不看;另一个僧人则弯腰把死人埋掉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这两个僧人,肯定是一个好,一个坏。
结果却并非如此。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禅师,你这两个徒弟都是开悟的高僧,可表现为什么截然不同呢?”师父回答:“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最终都会变成尘土,埋者出于慈悲之心,不埋者则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