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在《水浒传》这部描述“江湖人物”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通缉令的描写,在少华山占山为王的朱武、陈达和杨春是最早被通缉的,当地官府出三千贯钱通缉这三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以后被各地官府贴文通缉,林冲杀了富安等人以后被通缉,后来声势浩大的梁山泊众多头领都有过被通缉的历史。【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在这些被通缉的梁山好汉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显然就是鲁智深与李逵,他们还专门跑到那些通缉自己的榜单下去看热闹,听人念“捕捉打死郑屠犯人鲁达,即系经略府提辖……”以及“第三名从贼李逵,系沂州沂水县人……”,不仅全无畏惧,反而还想要上前去指手画脚一番。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人画画更加注重“神”,推崇以寥寥数笔而描绘出胸中的意境,重神而不重形,若是有人追求将画画得极为细致逼真的话,那么少不了就会被前辈批评“有匠气,难成大师”,因此古代的中国画很少有那种形象具体的,这也就导致了通缉令上的人物画像显得比较粗糙,让人难以辨认。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答案显然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通缉令上的画像虽然粗糙,但却还有很多的辅助信息,盗贼的籍贯、年龄、面貌特征都会一一注明,比如说“方阔脸、三角眼、面白无须”这样比较典型的外部特征,再结合那个简陋的画像,就让人们心中对盗贼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没有路引与照身贴的话,是很难在人群中有立足之地的,没有正常做买卖的店家以及平民百姓敢收留。因此鲁智深在被通缉以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荒山野岭中穿行,等过了半个多月远离了渭州才敢入城,但也一入城就发现城中有通缉自己的告示。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这个时候若是通缉令已经下发,那么老百姓们自然就会将这个突然闯入的外敌人与通缉令中的盗贼联系起来,若是他刚好没有身份证、路引,面貌特征与通缉令中描述的相似,并且口音也是通缉令中所描述盗贼籍贯的口音,那么这个人基本就可以确定了。
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简陋,真能抓到盗贼看最后那句话,插翅难逃
文章插图
所谓财帛动人心,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寻找盗贼、告发盗贼、捕获盗贼”的积极性自然非常高,尽管通缉令上盗贼的画像比较简陋,但人们还是能够根据盗贼的大概面貌特征、口音特征,以及有无身份证、路引凭证等信息,迅速将其找到,在这种情况下,盗贼可谓是插翅难逃。参考资料:《水浒传》、《江淮法治:中国古代的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