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故居曾经刻了这样一句话“掉哪马!顶硬上!”什么意思!
本人也到过袁崇焕故居,亲眼看到过那句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的。质疑的人说那是金庸杜撰的,文人怎么会说那样糙的话呢?这样的质疑显然没有道理,文人怎么了,文人不是人?文人在泡妞的时候不会说蜜语甜言?文人着急了不会骂人?文人也要吃喝拉撒睡,跟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啊。''不须放屁''雅不雅?伟人急了在诗词中还这样写哩,哪条法律说文人不能说粗话,谁敢担保文人一生都会文绉绉,端着文人的臭架子。
文章插图
别看平日里道貌岸然,苏东坡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说荤段子,爆粗口更不在话下,说不定比粗人更''粗''。至于袁崇焕,那更是一个另类而个性十足的奇异文人,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质。也可以说是生了一副文人的皮囊,五脏六腑''武''得很,长了一堆武夫下水,袁崇焕说这话再正常不过了。不过中国人一贯是说得做不得,做得又说不得。故居上刻下这样的话要是真的出自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话,那他们太可爱了,要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因为这样的粗话不仅无损袁崇焕的人格,而且还为袁将军增添了无限荣光,让他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因为那样才真实,真实的人,才有魅力。
文章插图
据说那句话是金庸大师原创的,金庸大师在他的《袁崇焕评传》中这样描述的,金庸大师这样描述的依据,就是因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东莞的人说话自然是粤语方言。袁崇焕说这话的时候在特定的战争场合,形势万分危急。那是宁远之战中,后金骑兵攻势凶猛,倒下一批又一批;金兵前仆后继,势如潮水。袁大将军急得浑身是汗,一句粗话脱口而出:''掉哪马!顶硬上!''
文章插图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xxx,给老子冲上去。这句话就是点睛之笔,他把袁崇焕的率真、质朴、勇敢、威猛刻画得惟妙惟肖。俗话说文如其人,话也如其人,如果袁崇焕在这时候不爆粗口就不是袁崇焕了。在多数人看来,爆粗只能是鲁达和李逵这些武夫,像袁崇焕这样的文人不会如此粗俗。首先真正的书生是不会去带兵打仗的,即使带兵打仗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民国的时候不少儒将,但那时候有军校,有志男儿报效祖国可以上军校,手无缚鸡之力也能当将军。可即便如此,上军校的人不管外表有多''文'',内心也是尚武的。
文章插图
至于袁崇焕,那更是文人身、武夫心。首先,袁崇焕在万历十二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才考上进士,当时已经三十五岁了。由此可见,袁崇焕的文采实在不能说出色,要不然早就考上进士了。袁崇焕如果真的是文人,他写的诗也不会那么少,而且技术含量也非常低,类似打油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你看,诗如白话,连平仄都不讲究。可是袁崇焕就不是文人,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纯属罗贯中杜撰的话,袁崇焕在福建知县任上,就知道万里之遥的边关风云,心中就有了平定边塞的战略方针可是铁的事实。三年之后,袁崇焕到兵部任职,当时后金兵势如破竹,明军节节败退,众将谈金色变。而袁崇焕到边关转了一圈就对明熹宗朱由校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全世界。(给我军队,我就能搞定后金兵。)文人能有这样的气魄?这分明是战神下凡。事实证明袁崇焕能征善战,百战百胜,简直是孙膑再世,让后金闻之色变。如果这样下去,明朝至少不会死得那么快。
文章插图
可是有能耐的武将不是目中无人就是情商低不会团结人,袁崇焕也是这样。他无论到哪都不能给别人和睦相处,跟魏忠贤的手下不和,后来跟著名战将满桂不睦,接下来又跟王之臣也闹翻了。反正他到哪只能是自己一手遮天,没有容人之量。对待皇帝本人的期许,为了不忤逆上意,他又犯了爱夸张的毛病,给皇帝画了大饼,吹下了海口。而历代朝中缺少的是中流砥柱的袁崇焕,从不缺嫉贤妒能的小人。于是袁崇焕遭到了小人的诽谤和打压,皇帝听信谗言排挤袁崇焕。袁崇焕在前线玩命却不能达到朝廷的认可, 将士们为朱家卖命却不能得到奖赏。后来金兵千里奔袭进犯北京,袁崇焕率大军火速救驾,军队人困马乏想去城里修整却被皇帝拒绝。在北京城外,金兵气势汹汹,攻势凌厉,袁崇焕带领官兵同仇敌忾、誓死守城。在金兵发起疯狂进攻的时候,袁崇焕在阵地督战,向士兵大喊:
- 4个极为荒诞的历史传说,曾经却烜赫一时,到现在都有不少人信
- 曾经成为童年噩梦,长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 这些汉服曾经火遍汉服圈,但是现在很少人去买,原因很简单
- 曾经大火的翡翠替身,每一样都像得惊人,你上过当吗?
- 这个价值2亿多的国宝,曾经被用来烙饼,堪称“史上最贵平底锅”
- 曾经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为何没落了
- 曾经600吨的玉石王,如今却无人问津,只有一人一狗看守
- 徐志摩孙女回乡参观故居,为何对着张幼仪画像半晌无语
- 中国最“珍贵”的树,1公斤卖到9000元,曾经还被人当柴火烧
- 李俊在泰国当了国王后,为何不去联系曾经的兄弟,将他们接去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