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技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任城济阳街道文化模式有创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汪泷 通讯员 任向阳
刚刚过去的2021年新春佳节,以剪纸传承人张跃广为首的十余位非遗传承人过得很是忙碌。得益于济宁市任城区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搭建的非遗传习基地,这个春节假期他们不仅在这里通过直播来传授非遗技艺,丰富老百姓们的假期文化生活,而且开办的小课堂也如火如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这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场“亲密接触”。
线上展示非遗技艺
让非遗技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任城济阳街道文化模式有创意】传授渠道更多了
2月24日,在位于任城区税务街的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里,几名传承人正在这里忙碌着。在这间一百多平的门面房四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有绣球、葫芦烙画、剪纸、布老虎、传统服饰、面塑等几十种,总数近百件。
此时,布贴画传承人刘丽丽正端坐在一部手机前面,在镜头前绣着一只可爱的布牛。在她旁边,街道的工作人员不时地帮着她调调手机视角,或者补补灯光。“今年不是牛年嘛,所以我从布老虎身上借鉴了一些元素,设计了这款布牛。”
让非遗技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任城济阳街道文化模式有创意
文章插图
春节前夕,济宁市文旅局、济宁市文化馆主办,任城区文旅局、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办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21年济宁市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这里启动,她通过直播的形式教给市民们如何缝制一只可爱的布牛,“效果出奇的好,不少市民都反馈说学会了,而且很快就有景区找上门来了。”刘丽丽说,她现在缝制的这一批就是为景区定制的,足足有二三百只。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很多文化活动都取消或推迟。而为了让社区群众们的假期文化生活依然精彩,济阳街道就在严格控制人数的前提下,定期在服务中心内开设“非遗小课堂”。就在2月23日下午,剪纸传承人张跃广在这间“教室”里,为十余个尚在假期里的孩子们传授了剪纸技艺,他有些兴奋地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说:“你看中间安装有折叠门,关上可以变成两间教室同时进行非遗培训,打开则可以成为一间大教室。”
让非遗技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任城济阳街道文化模式有创意
文章插图
同样在这里进行了视频录制和小课堂讲课的传统服饰传承人卜凡英则另辟蹊跷,因为传统服饰的制作难度很高,所以为了方便跟着她学习的居民能够更容易上手,她特意把传授内容改成了制作金鱼香囊,“里面塞上中草药,挂在家里不仅好看,还有益于健康。”
探索独有的社区非遗传习模式
争取把非遗产品市场化
随着对非遗小课堂的模式不断摸索,济阳街道在对非遗的弘扬与传承上也渐渐蹚出了一条独有的模式,“以前我们发出去通知来很多孩子,后来发现翻来覆去始终是这些人,达不到更广的覆盖。”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孙辉回忆说,所以后来便开始发动社区网格员广泛下发通知,争取让更多的居民知晓,并且赶上季节、气候适宜,甚至在小区楼宇间支上桌子,邀请非遗传承人来给居民们讲一讲,“去年一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们开办了30多期小课堂。”
让非遗技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任城济阳街道文化模式有创意
文章插图
而在小课堂的推进过程中,网格员们发现对非遗技艺感兴趣的不仅仅只有青少年,很多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也很感兴趣,“而且街道辖区内的电苑社区居住着很多电厂职工,他们很多是曾经在外地迁居来济宁的,本身还掌握有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于是,中心鼓励这些居民们也和非遗传承人一起,成为小课堂的讲师,“我们顺势打造了‘老妈妈的非遗梦’这一新传习品牌。”孙辉告诉采访人员,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项目旨在鼓励更多成年人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来。
此外,为了让非遗技艺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在春节前夕,中心邀请面塑传承人陈更走进电苑社区,将他的面塑技艺转化成面点制作,教授给社区居民如何制作寿桃、金鱼、兔子等造型各异的面点,“正好恰逢春节,学会了回家自己动手做出来,还能给家里增添些节日的喜庆气氛。”陈更说,后来不少居民听说了之后,都纷纷反应希望这样的小课堂能继续开设,并且要走进更多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