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恩师精神恋爱20年,师母郁郁而终,她却转身离去选择永不相见

我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徐志摩
美好的爱情是让每个人心向神往的,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份对爱情的思念。就连以慷慨豪放著称的诗仙李白也曾写过“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样婉转缠绵求之不得的诗句。
而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和自己的学生精神恋爱20年,最终那位学生却转身离去选择永不相见,他就是顾颉刚 。
遇到“她”之前的时光
和那个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顾颉刚的才能从小便展现出来,熟读四书五经的他很喜欢听长辈们给自己的讲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于是,顾颉刚将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整理出来,最后竟整理成册,成了一本关于民间故事的书本。
或许这便为日后顾颉刚研究历史民俗埋下了伏笔。1913年,顾颉刚被北京大学预科录取,在大学自由开阔的环境里,他更加醉心于文学,沉迷于戏剧。
也是在顾颉刚22岁的时候,顾颉刚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妻子。第一次见到吴征兰时,顾颉刚并没有一丝的兴奋。相反他对这位父母包办婚姻娶回来妻子甚是不悦。
和恩师精神恋爱20年,师母郁郁而终,她却转身离去选择永不相见
文章插图
或许饱读诗书的他,更想找一位懂得诗词歌赋,能和自己畅谈古今的才女佳人,而不是眼前这位“目不识丁”的姑娘。
回顾民国的历史,在那个包办婚姻依旧占据主流的时代,鲁迅、胡适都曾被父母安排婚事。像他们一样,受新文化熏陶的顾颉刚最初也是对这段婚姻深恶痛疾。不过,吴征兰的耐心和温柔渐渐感化了他。婚后的吴征兰对丈夫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细心体贴。
顾颉刚也意识到,对包办婚姻的痛恨,实在不应该强加于眼前这位无辜的妻子身上,于是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吴征兰不识字,顾颉刚便找来课文,像教小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妻子读书识字。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将这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过去。
1917年,吴征兰为顾颉刚生下一名女婴,这本应该是件值得庆祝的喜事,然而,在顾颉刚还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兴奋中时,吴征兰在月子期间染上风寒,又因治疗不当,1918年8月撒手人寰,从此与顾颉刚从此阴阳两隔。
悲痛欲绝的顾颉刚一边料理妻子的丧事,一边照顾着襁褓中的女儿,还要兼顾着自己学业研究,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在父母的劝说下,他最终与朋友多次介绍的女子殷履安相见。几次攀谈过后,顾颉刚认为这位知书达理,才貌出众的姑娘很合自己的意。
很快在1918年,二人匆匆结婚,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如果那个让顾颉刚神往的“她”没有出现,也许这种幸福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
和恩师精神恋爱20年,师母郁郁而终,她却转身离去选择永不相见
和恩师精神恋爱20年,师母郁郁而终,她却转身离去选择永不相见
文章插图
我只是觉得“她”可爱
“此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特别的女子,性格寡淡,安静,但是内心丰富,我喜欢她,但是我又不想让她知道我的喜欢,我不愿和她有较深的关系,只是觉得她可爱。”
顾颉刚这样和一位朋友聊起谭慕愚。现在的我们,无法揣测顾颉刚笔下的这几行话,是否发自真心,抑或是只是为了掩盖一些心思。
出身名门望族,长相甜美漂亮,放在现在谭慕愚也必然是人群中一颗闪耀的明星。而谭慕愚的老师,顾颉刚也正是意气风发的历史学,民俗学家。两人都被彼此身上闪闪发光的气质和精神吸引着。初识的两年里,常常结伴出游,恰有几分鲁迅和许广平的影子。
不过与老家照顾老人孩子的朱安比起来,殷履安更加痛苦,她将顾颉刚和谭慕愚的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自从嫁入顾颉刚家后,殷履安放弃了很多东西,成绩优异的她,选择了在家中尽孝,做一名平凡的家庭妇女,深居简出,学业也不愿意进行了。这让顾颉刚的父母甚是满意,而顾颉刚却毫不领情,认为殷履安不再是那个自己心中的那位才貌出众,思想自由的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