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是选择在秋后问斩,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和历史书里面看到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犯人犯了死罪,在经过完整的审理程序之后,总是会被再次押入大牢,等待秋后再问斩。而只有极少数的十恶不赦,穷凶极恶的罪犯,才会被斩立决,不再等待秋后,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些死刑犯一定要等到秋后再问斩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一、将国家法度和自然天时相结合在古代封建帝制当中,天子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人世间的一切势力都没有资格赋予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上天才可以。所以,为了将天子与天联系起来,国家的许多法令也同样的要配合天时。
古人总是选择在秋后问斩,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文章插图
图一:春夏秋冬四时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的时候可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也就是说,在春季二月,官吏们要减少关押囚犯,关押的囚犯也尽量去掉镣铐,对已处决的囚犯也不要再陈尸示众了,不要拷打犯人,减少官司。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正是种植农作物的最佳季节,要让所有人有生产的积极性,所以不可滥用刑。第二,春季是一年的开头,想要有个好的兆头,让所有人心怀希望。
古人总是选择在秋后问斩,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文章插图
图二、董仲舒画像西汉的时候董仲舒提倡将儒学融入法制当中,帮助天子实行儒和法的结合,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就是说,春天和夏天,一个是复苏,一个是旺盛,所以按照自然规律,国家的刑罚不应该在这欣欣向荣的季节里实行,所以重“庆”和“赏”;而秋天和冬天,一个是肃杀,一个是寒冷,应该配合使用刑罚,正和了天意。同样也将天子和上天联系了起来,起到巩固皇权的作用。二、秋后问斩可以给一些案件缓冲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侦讯技术其实十分不成熟,所以在判决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冤假错案。如果是证据确凿,罪不容赦的犯人,当然可以实行“斩立决”,但有些案件明明有疑点,或者证据不足,如果仓促就结案了,就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让一些该死的人逍遥法外,让无辜之人惨遭屠戮,这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
古人总是选择在秋后问斩,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文章插图
图三、冤假错案因此,“秋后问斩”就给了这些被判死刑,但是案件还有可能被翻案的人机会,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救下许多无辜之人。而这就是秋后问斩的另外一层含义,这个含义则是偏向于实用性。三、秋后农忙结束,适合法制思想教育但一家人都还在为着家里的生机忙活的时候,谁有空来关心一个死刑犯人什么时候被处决,都在家里的天地里面忙活呢。
古人总是选择在秋后问斩,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文章插图
图四、农忙季节而处决犯人,使用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治违法犯罪之人,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样的,也是给所有的百姓做一个警示,让他们不要重蹈覆辙。而只有农忙时节结束了,所有人才会有空闲时间聚在一起,秋后问斩的警示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