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牛人”有不少,张良会做人、老子会做事,司马徽成精了
为什么要读历史?用战国策里一句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管多少年前的历史,参与历史的“人”没有变,书写历史的“人”也没有变,这就决定历史有“今人不见旧时月,旧时明月照今人”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
古来成大事的人很多,成为大人物的人不少,但能够把“做人”和“做事”都悟透的人,那就屈指可数了。想来想去,也只有三个人做到了。
文章插图
张良会做人
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宿将中,能够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人只有张良。遥想当年,萧何、张良和韩信共同辅佐刘邦开创大好江山。汉朝刚建立不久,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染上“疑心病”,瞅着哪位功臣宿将都不放心。
萧何居功至伟,在开国元勋里居首功。萧何为了自保,不惜花钱雇人诬告自己财务方面不清楚。刘邦听后责备萧何说,你身为丞相差还这点钱。但没有深入追究萧何的问题,因为大臣贪财,就说明没有野心,刘邦自然也就放心了,萧何因此得以善终。
文章插图
与萧何相比,张良的做法就更高明了。刘邦要赏赐他食邑千户,张良坚辞不受。他言辞恳切地说,张家是韩国贵族,因为韩国被秦国灭掉,自己走向复仇的道路。幸好遇上刘邦,才帮助自己报仇雪恨。
张良的情商实在太高了,他不说自己有功,反而说是刘邦成就了自己。这种人在皇帝面前才吃得开,历朝历代帝王都不差钱,他们只在乎屁股底下的龙椅和天子的颜面。张良此话一出,刘邦龙心大悦,根本不舍得对他下手。随后张良主动申请三百户的留侯,并以身体欠佳为由,云游四海寻仙问道去了。
文章插图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欠缺张良的情商。尤其是工作中,总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殊不知,这种人永远不是上司的菜。工作做好了,都是上司英明决断和下级得力相助;事情办砸了,都是自己办事不力。拥有这样的情商,才能讨上司欢心,让下级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干。
老子会做事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就凭一本5000字的道德经,后人读了2000年都没研究明白。曾经是周朝的图书馆长,给周朝管理图书的过程中,博览群书、思维顿悟,写完《道德经》后,骑上青牛匆忙地离开中原,远走函谷关。
文章插图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曾广泛搜集各种历史人物的资料,他们的生平经历都有详细的记载,唯独没有找到老子的去向,最后用一句“莫知其所终”作为结语。
老子为什么要远走函谷关,因为他的主张和思想不被世人所接受,他看到礼乐正在崩坏,预见周朝的衰败,所提出“无为而治”的观点,但与周朝诸侯割据纷争格格不入,他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建立自己的门派,必然会成为受排挤的对象。
这种处境也曾发生在儒家身上,孔子周游列国时,必然要带着子路,因为子路勇猛无敌,又喜欢广结天下侠士,出门带在身边有安全保障。尤其那段弹剑而歌,吓退匡人的典故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疏于众众必毁之。老子的观念与春秋大环境不相符,他又不想委屈自己,在乱世中求得五斗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骑着青牛云游四海,最终使自己得以保全。
再看儒家的孔子,他与老子相比就差点火候。孔子非常明白身处乱世想脱颖而出有多艰难,所以他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但孔子只是说说,他的内心依然在坚持,幻想有朝一日能够混出个模样。最后,以“惶惶如丧家之犬”走完一生。
历史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一个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人,唯一的上上策就是远离。老子就是看明白春秋时期那帮人,所以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彼此身心疲惫,不如和平再见。
- 4个极为荒诞的历史传说,曾经却烜赫一时,到现在都有不少人信
- 又一“废旧物”升值了!曾被不少人随手扔掉,如今却成为香饽饽
- 盎然生机寓吉祥
- 这5种花以后不要买了,很多人被坑了还不知道!
- 水龙头上套个一次性口罩太厉害了,我也是刚知道,一年能省不少钱
- 锦绣坊上演“指尖秀”
- 拜观音菩萨时,牢记这三句话,好运自然来!
- 田虎王庆手下有不少勇将,为何梁山在这两场战役中,武力再差的都没有阵亡
- 农村老物件,城里人认不出2件,就算农村年轻的也有不少不认识的
- 有种植物叫“铁树”,它真的是和铁一样吗快来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