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月24日,经过近五年的考古发掘,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
齐国稷下学宫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十分重要。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各种学术流派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形成了亘古未有的“百家争鸣”的蔚为大观。而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中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写道:“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这稷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时期,因其近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的稷门而得名,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统一中国而消亡,历时150年左右。
稷下学宫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这个没有疑问,但“稷门”的位置却长期不能确定。临淄区区委、区政府2016年9月编写的《临淄稷下学宫简史》中,关于稷门的位置有四种说法:第一种,稷门是齐故城大城两座西门北边的那座,在今齐都镇邵家圈村东;第二种,稷门是齐故城小城西门,位于系水河源头、申池之南,在今齐都镇小徐村西北;第三种,稷门是齐故城小城两座南门西边的那座,正对临淄南部的稷山,在今齐都镇安合庄西南;第四种,稷门春秋时原在齐故城大城西南,战国时建小城,此门没有了,但留下“稷下”这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齐国历史博物馆以西。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稷下学宫位置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即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的建筑基址群被确认为是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位置的基本确认,离不开一场论证会。2021年8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资深专家来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工作站,参加齐故城重要考古发现座谈会,就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展开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参加了论证会,他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稷下学宫的位置进行了论证,基本认同“齐都镇小徐村西”为稷下学宫遗址。
考古都是先确定年代,再确定性质。任相宏认为,确认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稷下学宫,从建筑形状和体量上比较符合。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成排成组宫殿式建筑,至少有4排,很规范,年代差不多,有围墙,墙外是护城河,整体显得相对独立,不在大城,也不在小城,这群建筑的东墙是小城的西墙,实际又是小城的一部分,小城连接着大城,像一个瓮城,共同组成整个齐国故城。能看出来,当初这群建筑是和小城、大城一起规划建设的,城墙不能和大城、小城比,但都在护城河内,共同拥有一个护城河。
当然,这群建筑也有一些疑点。从夯土地基、出土陶器等判断,在这群建筑之前,此地有过其他文化遗存,具体是什么,不明确;这群建筑之后,此地又有新用途,在建筑基址群西部普遍出土铸币遗存,有“造币厂”遗迹,发现齐刀币范残块2500余块,为近年来全国先秦钱范出土数量之最,面范文字均为“齐大刀”,还发现少量“益化”范母和钱范以及大量的硫渣、浇包、鼓风嘴、冶铸沙等遗物。据此可判定此建筑基址群废弃后被用作铸钱作坊。
这就是说,稷门这个地方有过“三期”文化遗存,怎么解释?任相宏认为,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作为“二期”,“一期”和“三期”有什么用途并不影响“二期”是稷下学宫的可能。如果用“一期末”作为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的“上限”,“三期始”作为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的“下限”来“卡位”,正好是田齐稷下时间段的话,反而能够判定“二期”建筑基本就是稷下学宫。
任相宏从2000年就来此地考察,后来又来过几次,“一期”文化遗存的遗物上镶嵌着贝壳,很不一般,判定时间是春秋末期或再晚一点;三期从出土的齐国刀币等判断,属于战国晚期,但晚到什么时候,不好说,但可以确定进不了汉代。从“上限”和“下限”来看,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建设并使用于战国田齐时期,基本没有问题。唯一的遗憾,是因为造币厂的出现,“下限”年代不是很足,这就想到田齐末期逐渐走向衰落,稷下学宫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和小城是一起修建的,任相宏在小城10号工地的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了火烧遗址,经判断确认,不是正常火灾,任相宏联想到战国时期的“乐毅伐齐”事件,因为“乐毅伐齐”有火烧齐都宫庙宗室的记载。
- 颁奖典礼|自贡彩灯“搬家”三年实力圈粉 一大波文化体育界名人点赞、转粉
- 青岛|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惠民月即将开启
- 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瞭望 | 冰墩墩
- 文化|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走廊文化评比活动
- 黑彩|博物馆里的虎文化元素:国之重器、传世美玉
-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中轴线文化:博大恢宏话无双
- 张晓峰|河北高邑:文化惠民 送戏上门
- 人民群众|淮南凤台:送戏进村群众乐 文化惠民暖民心
- 文化故事|讲好萧山文化故事 为亚运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 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