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黄泽富:巧手捏出“泥”传奇


达人|黄泽富:巧手捏出“泥”传奇
文章插图
达人|黄泽富:巧手捏出“泥”传奇
文章插图
达人|黄泽富:巧手捏出“泥”传奇
文章插图
达人|黄泽富:巧手捏出“泥”传奇
文章插图
牛年到来,贵州省余庆县民间泥塑艺人黄泽富和孙子一起制作泥牛
今年72岁的黄泽富从事泥塑工艺50余年,最擅长捏牛,大到数米的“大牛”和小到能放在手心的“小牛”都能信手捏来。他能用泥巴捏出100余种神态各异的水牛,被称为“泥牛黄”。
“家里以前专门烧制瓦房顶上的各种配件,父亲挖来陶泥后,牵着牛在陶泥上面来回踩,让陶泥更细腻。”年少时,黄泽富总喜欢趴在牛背上跟着牛一圈一圈地转。慢慢地,水牛的各种形态刻入他的脑海。没事时,黄泽富用陶泥捏水牛。这一弄就是几十年。如今,“泥牛黄”泥塑远销国内外,成为了黔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枣、莲藕、核桃、瓜子……走进位于余庆县白泥镇的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一件件纯手工打造的泥塑工艺品映入眼帘,尤引人注目的是一头头泥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散发着泥土的香味。
“这是百牛图,说是‘图’,其实是泥塑,包含了100头泥牛,没有一头重样。目前售价是12万元一套,已被预订了。”公司创始人黄泽富指着一个摆满泥牛的展示柜说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木柜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瘦牛、奔牛、卧牛、吃草的牛……每个的个头不大,但细细端详,每一头牛的纹理都精致有加,骨骼凹凸有致。黄泽富拿起一头泥牛放在手心自语:“这么一头牛,我得捏整整两天呢。”
黄泽富从事泥塑工艺50余年,以善塑泥牛著称,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省陶瓷艺术大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泥塑是黄泽富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从小他就跟着父辈学习泥塑并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因家境贫困,读书到小学三年级他就辍学了,但他自学绘画和泥塑,成就了一门精湛手艺并靠此养家糊口。
在妻子印象中,年轻时的黄泽富总是天不亮就出门采集陶泥,到了天黑,仍在琢磨如何捏好一头泥牛,每每喊他吃饭,他仍久久沉迷在泥塑世界中,默不应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黄泽富夫妻二人便将泥塑制品背到贵阳市区的花市贩卖,一两天收益竟能达到1000多元,就这样逐渐积攒起一笔财富。
随着泥塑生意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7月,黄泽富创立了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泥塑艺术品研发、加工、销售及泥塑文化传播,作品先后荣获“瓮福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拨大赛雕塑类一等奖、中国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一等奖、第二届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奖项。2014年,黄泽富被聘请为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专家。2018年,黄泽富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成立,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今年7月,黄泽富获得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遵义市首批“黔北工匠”称号。
如今,黄泽富可以根据顾客要求捏出上千种泥塑工艺品,但他依然最爱塑泥牛。“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牛总是那么温顺,我们把陶泥带回来,它就帮我们踩泥巴。”由于常年和牛打交道,牛的身体结构已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黄泽富今年71岁了。尽管年已古稀,但他依然会背着背篓上山采集陶泥,然后回到公司进行泥料加工、制坯、烧窑。他捏牛时从不画草图,因为他熟悉牛的肌肉、骨骼、神态、目光,和牛的精神早已融为一体。
几年前,黄泽富在烧陶时偶然发现,某种陶泥经烧制后,呈现出特殊的绿色光泽。经多年研究攻关,他发明了一种天然绿色陶瓷,这种陶瓷透气性好,可以更长久地保持茶的清香,在2016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如今,他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