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着革命热情前往苏联,却被流放25年,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

路遥在那本叫《平凡的世界》的小说里,曾这样描写河南人: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像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漂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看了这段话,我想了这样一个河南人,他出生在清朝末年,年轻时期怀着革命激情前往苏联"取真经",在苏联期间误打误撞卷入政治斗争,被关押、流放长达25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艰辛回到祖国怀抱,参与祖国的机械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晚年被一个老农民骑着自行车撞到,竟不治身亡,突然离世。此人,便是马原生,俄国名字叫毕托贺夫?彼得?彼得罗维奇。
他怀着革命热情前往苏联,却被流放25年,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
文章插图
马原生生于1906年,是二十世纪头十年出生的一代,也是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原名马霖,字原生。他的老家是河南省辉县(今辉县市),祖上是乡间的绅士。他父亲15岁就考中了秀才,清朝灭亡后,被推选为第一届河南省议员,任《新中州报》总编辑达12年。马原生很小就跟随父亲到河南开封上学,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21年,马原生考取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在学校期间,马原生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踊跃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和组织。1925年初,他加入了国民党。他父亲曾不无深意地对这个热衷于政治活动的儿子说:"青年时候,一个人如果不露点头角,长大也不会干什么事。革命不要先把自己的命革掉了。"这句话,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了日后马原生的悲惨命运。幸运的是,他保住了性命,不幸的是,他失去了自由。在加入国民党一年后,他又秘密加入了革命党,在开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他怀着革命热情前往苏联,却被流放25年,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
文章插图
1926年底,马原生收到了去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大学留学的通知,当时整个河南只有两个名额。革命党把一个名额留给马原生,可见对他的重视程度。马原生接到通知后,都没有去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告别,就匆匆带着一个箱子,在上海登船,前往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度。马原生从上海乘船抵达海参崴,又从海参崴出发,坐火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莫斯科,沿途经过贝加尔湖。在火车上,马员生看到了辽阔的贝加尔湖,意气风发,不禁填词一首:北海似往年,冰雪如前。沧桑变迁殊非先。革命圣地群仰念,望眼欲穿。不料,这一次出行,竟让他失去了自由,经过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祖国。马原生在学校里依旧热衷于革命活动。因和学校的组织政见不和,他被迫转学到国际列宁主义学习班,学习理论课程。
他怀着革命热情前往苏联,却被流放25年,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
文章插图
1928年7月17日,马原生列席了一次重要会议(具体名称可以去查)。在这次会上,他听了瞿秋白等人的发言,也在会后见了邓中夏、蔡畅、杨子烈等人。以马原生当时的资历和身份,若一切发展顺利,他日后将顺理成章成为革命党的领导人之一,也必然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命运和他开了个大玩笑。1929年初,马原生无意见被卷入了苏联的派系斗争,到当年底,形势急剧恶化。1930年3月28日午后,马原生被人带上一辆汽车,他就这样被秘密逮捕了。他被判处3年行政流放。从1930年9月起,马原生在伊万诺沃纺织工业机器制造厂第四厂里,从学徒工做起。他在1933年夏加入了苏联国籍,否则在居住、行动、工作上有很多不便。1934年基洛夫离奇遇刺,苏联国内政治局势骤然变紧张,马原生对日后从政失去信心,决定改行学技术,并考上了伊万诺沃国立动力学院。1935年9月1日,马原生进入了久违的校园,当时他即将成为五级车工。虽然马原生已经放弃了从政的理想,而且早已远离政治。但是,他并没有躲过随之而来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