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旧石器考古遗址出土的“烧骨”材料,是原始人燃烧残留物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肉食资源的加工处理;“烧骨”的研究,对燃料利用以及火葬仪式的出现等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对人类用火行为的探索,是人类起源问题的解读;专家在研究过程中还原了原始时代的“火葬”;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对于“烧骨”的研究,我国开始时间较晚;中文的 “ 烧骨 ” 一词属于涵盖性术语;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国内,凡是经过热源烧灼的骨骼,都被习惯性地称为 “ 烧骨 ”;而在国外,对这类经过烧灼的骨骼遗存,根据其性状,即燃烧程度的不同,从名称上作了细分;最早在 1954 年的时候,国外专家就针对性地描述过,骨骼在受热条件下表面颜色以及表面形态相关的三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专家认为,可以根据烧骨的颜色,去推断其焚烧的温度;因为骨骼在烧灼中会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是由于其中的化学组成在燃烧中发生了变化;于是,专家在烧骨实验中,利用Munsell测色系统,来对烧骨的颜色进行了定量化的描述;如此,专家将实验中的烧骨样品,依据不同颜色出现的温度划分为5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第一阶段为20-285℃,骨骼样品大体颜色为原来的黄白色;第二阶段为 285-525℃,骨骼开始出现红棕色、深灰褐色、深灰色以及黄褐色;第三阶段为 525-645℃,骨骼样品由于碳化通体逐渐变黑,夹杂着蓝色和黄褐色;第四阶段为 645-940℃,骨骼样品变得通体发白,带有轻微的蓝灰色以及轻微的灰色;第五阶段为 940℃ 以上,骨骼样品通体发白,夹杂着些许灰色以及黄褐色。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然而有专家却对这一实验提出质疑;他在其重复的烧骨实验中,没能全部还原上述实验结果;虽然颜色的变化序列大致相同,但烧骨的变化不能准确对应到其所划分的温度范围中;出现这样的误差是什么原因呢?该专家提出,烧骨的颜色变化,应该不仅仅与温度相关,还和骨骼中的有机物含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烧骨呈现黑色跟骨骼中的有机物焚烧碳化有关;这个见解给研究者带来一个新思路;后来有专家提出,骨骼在燃烧中的颜色变化,往往还跟供氧环境以及焚烧时间有关,具体来说,骨骼在烧灼中呈现蓝色以及灰白色的现象,就是由于燃烧时氧气不足导致的;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个观点。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据考古发现,原始人存在火葬行为,有没有可能通过“烧骨”形态的研究,发现原始人葬俗的蛛丝马迹?还原当时火葬的情景呢?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在火葬等仪式行为的研究中,“骨灰”一词常用于经过烧灼的动物骨骼;它指的是,骨骼受热到所有的有机质跟水分均已流失的状态后,骨骼出现翘曲变形、破裂、颜色变白,最后只剩下一些融合在一起的、仍然维持着骨骼的原本形态的骨盐。
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烧骨”,专家通过研究,还原原始时代的火葬
文章插图
通过对烧骨颜色的分析,可以判断骨骼的焚烧程度以及部分焚烧时的状况和埋藏环境,但研究者们也都承认,单一地通过颜色判断骨骼的焚烧程度是不可靠的,因为骨骼在埋藏过程中会由于矿物元素,比如锰、铁等的污染。
目前为止,相关实验研究显示,骨骼在焚烧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变色、失重、破裂、强度改变、重结晶、孔隙度以及尺寸变化等;并在焚烧过程中经历的脱水、分解、转化和融合四个阶段。
专家正努力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尽可能地还原其从焚烧前到埋藏后的整个过程,并研究原始人火葬中,骨骼的焚烧程度,以更好地开展古人类用火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