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记疫: 一家学术书店的坚守

“疫情来了 , 但阅读还得继续 。 ”2月28日一过中午 , 学而优书店经理余海涛就和店员们给书店做好消毒 , 期盼着今天能多来几位客人 。
1994年的夏天 , 广州市图书批发市场里开张了一家名为“学而优”的图书档口 。 这家由中山大学硕士陈定方女士创办的学术型书店 , 在后来的26年里几经搬迁 , 但仍然发展壮大 , 成为广州甚至整个华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
然而今年一月以来受疫情影响 , 学而优书店经历了创业以来最严重的经营困难 。 书店不得不暂时关停了大部分店面 , 等待着疫情过去 。
书店▲记疫: 一家学术书店的坚守
本文图片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加上你 , 今天目前只来了8名顾客 。 ”下午3点 , 采访人员在位于中大附近的学而优总店见到经理余海涛 , 宽敞的店面里除了他和店员就再无其他人 。
目前学而优书店还处于重新开业后的恢复期 , 每天只有下午和晚上营业 。 而总店之外的其余分店目前仍处于停业当中 。
从除夕(1月24日)开始闭店 , 学而优书店的复业可谓一波三折 。 “按照往年 , 书店在大年初三就会恢复营业 。 但是今年遇到疫情 , 广东省要求除防疫相关企业 , 其余企业2月10日前不能开工 。 ”余经理表示 , 10日之后他又被通知书店属于“文化旅游企业” , 根据相关规定不属于可以复工企业的范围 。 直到2月25日 , 店员们才在体温枪、酒精、洗手液的“全副武装”下恢复营业 , 但书店的咖啡间因为防疫要求仍处于关闭当中 。
尽管恢复开业 , 但书店这几天经营状况仍不足正常情况的20% 。 每月近20万元的地租、水电成本 , 让余经理倍感压力 。 目前书店已经取消了原定于年初的装修计划 , 并打算让部分员工去轮休 , 只维持书店最低限度运转所需的人力 。 此外书店已经决定向出版社退回一部分库存的书 , 用来弥补现金流的亏空 。
“现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了 。 ”对于前景余经理表示不乐观 , 他认为刚刚过去的正月原本就是假期 , 纵使损失但尚且可以接受 。 如果三四防疫形势没有好转 , 那么书店可能还要继续断腕止血 。
书店▲记疫: 一家学术书店的坚守
本文图片
担心透支信用不做众筹
疫情下并非只有学而优书店遭遇了危机 。 根据一份行业内部对1000余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超过70%的书店在疫情中撑不到三个月 。
2月24日 , 北京单向街书店“单读”微信号发布一封求助信 , 希望以众筹的形式征集书店资金 , 保证书店的持续运营 。 也有很多书店采取了线上售卖储值卡的方式 , 在艰难时刻寻求书友们的支持 。
疫情开始后 , 学而优书店也和其他书店一样寻求通过线上经营的方式来挽回损失 。 目前学而优书店的网络商城承担了最主要的经营任务 , 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书单供人们选购 。
平日里 , 书店经常会组织线下活动 , 邀请作家和学者进行读书分享 , 而在疫情的特别时期这样的分享仍然得到保留 。 2月20日开始书店启动“燃灯计划” , 邀请多名作家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线上分享 , 同时也与书店平台进行社群、宣传、销售联动 。 “对不期而至的困难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余经理表示 , 书店希望能够通过线上的形式继续为书友们提供文化服务 , 尽管目前的成果仍很单薄 , 但仍然值得尝试 。
“我们也曾想过搞众筹 , 反复讨论后还是放弃了 。 ”余经理说 , “首先我们担心号召力可能不够 , 再者我们对众筹活动没有经验 , 一旦出现问题 , 对于品牌形象的损害将难以估量 , 这比关停几家分店还要严重 。 ”
余经理表示从学而优书店创办起 , 它的定位就一直是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的学术型书店 。 因为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库存的学术图书 , 不少从全国各地来参加学术会议的教授学者都会光顾这里 。 “这是20多年积累下的信任和口碑 , 不能因为短期的困难而随意透支 。 ”
书店▲记疫: 一家学术书店的坚守
本文图片
坚守学术书店的人文价值
经理余海涛从2014年开始运营学而优书店 , 但他与书店结缘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山大学就读的时候 。 书店26年的变迁在他看来 , 也是一部实体图书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 。
“从2012年开始 , 实体书店明显感受到来自当当网等网络书城的压力 。 随着电商的普及 , 网络书城的低价优势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选择在电商平台直销 , 完全越过了实体书店 。 ”余海涛说 , “不过更致命的变化是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 电子书越来越普及 , 而且很适应年轻人的阅读需求 。 ”学而优书店也在这场变革中经历了挑战 , 曾经在白云机场、广州地铁运营红火的书店纷纷关闭 , 目前广州只有3家门店还在维持运营 。
面对竞争压力 , 学而优书店也做出了一些改变 , 形成了今天的书店布局 。 一楼的门店主要售卖畅销书、教辅材料还有文创产品 , 但二楼依旧是岿然不动、极具厚重感的学术书籍 。 如今愿意主动上二楼逛书的新顾客已经不多 , 不过依旧会有老主顾前来 , 动辄买下几千元的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