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老汤年逾古稀,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还满脑子奇思妙想。
他说,这得归功于自己搞了50多年的古科技研究——脑也用了手脚也动了,当然老得慢。老汤热爱古科技。别人爱这个,大概会去查史料做搜集;他爱这个,查到还不够,还得扎进深山掘地三尺地找出来;如果找不到,那他就照着图纸做出来!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在重庆沙坪坝一农场里,老汤打造了自己的“秘密基地”。水连九磨、一牛八磨、立轴式风车……一个个2000多年前的工农业生产器具模型罗列。“我搜藏的图纸有200多张,已经做出来30多个,还差得挺远呐!这辈子,我得都做出来,展现给世人看。”老汤喃喃。
一眼一辈子
小汤初见古科技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下午三点,阳光洒在农场山头。汤家禄站在路边,军绿色单衣、胸前印着红色的“古文明科技”字样,裤脚还残留着一些木屑。他身后的简易建筑,是去年6月份,在他的筹划下建成的“古科技大讲堂”。“这个春节我都是在这过的,我得和我的‘家人们’待在一块。”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这叫立轴式风车,是老祖宗2000年前留下的智慧,它上边儿是活的,给风,打开减压,打开、合拢、打开……”他迫不及待地把“家人”们介绍给我们。
这些与他相伴56年的“古文明科技”,见证了汤家禄从一个毛头小子到古稀老人不变的初心,见证了他废寝忘食苦心钻研的无数个日夜。
1966年,19岁的汤家禄从北京调动到重庆工作。一次工作,他来到大山里,被号子声吸引。寻声而去,眼前的画面震撼了他,56年来不曾抹去。
几个缠着头巾、穿着蓝布衣裳的工人高喊着号子,抱着一根被绳子吊起来的大圆柱撞击着什么。
菜油的香味飘进他的鼻子。从小生长在宣武门,头一次出北京城的汤家禄惊道:“竟然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榨菜油!这太奇妙了!这片山里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奥秘?”
那是一台菜油压榨机,源自汉代。
老祖宗的智慧该让大家都知道!从那一刻起,19岁的小汤,有一个心愿种下了种子。他开始四处打听“古科技”的下落,磨面、织布、造纸……只要听说,他一定会去一探究竟。
一人一书
三年深山“寻史”路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汤家禄得知,重庆一家博物馆珍藏了一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便立刻上门借阅。“那本书是用托盘托出来的,老化了,一捏怕碎咯。”那时复印机刚开始使用,一元一张的复印费堪比“天价”。“再贵咱也得印啊”,他请工作人员将有图案的页面全部复印下来,装订在一起,便成了这本陪伴在他身边近四十年、虽已泛黄但依旧整洁的复印版《天工开物》。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自此,一人一书,汤家禄踏上了长达三年的“寻史”之路。
他按照书上的记载,前往四川通江、黔东南等地的大山深处、偏远乡村,探寻古代科技文明遗迹。2004年年底,汤家禄带着两个助手去到贵州毕节寻找“九磨”。“到了南江,要进入大山深处只能步行。我们走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大冬天的,裤子结冰了得用棒子把冰敲掉。”
寒风凛冽,汤家禄想要寻找古科技文明的热情没有被吹灭;烈日当空,汤家禄想要复原古科技文明的热情从未燃尽。
那次旅程中,他看到了长得跟“灯笼”似的松塔,还在当地农民家中品尝了熏得如黑炭、打开肉质鲜红、味道甜入心肺的熏柿子,大山深处的奥秘让他更加迷恋。与此同时,他在研究汉代水连九磨上也有了重大突破。
老汤|一人一事一辈子 重庆七旬老人钻研古科技五十余载
文章插图
这便有了今日眼前的模型,更有了位于垫江,1:1还原呈现的大型水连九磨。
它由汤家禄设计并亲手和三位伙伴一起制作安装,长10米宽5米高6米,水轮直径8米。
安装过程耗时两周。“不累!做自己内心所想,哪里感觉得到累?”只要和古科技有关,为了确保每一环节不出错,汤家禄必亲力亲为。每个作品,都饱含了他对古科技文明深沉而又真挚的爱。
一事终一生
用光积蓄也甘心
水连九磨是有史料记载的、汉代最大型的农业生产器具。依靠水动力带动巨大的齿轮,联动九台石磨,同时进行食物的研磨。在彼时,这样的农业生产器具为世界先驱,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是汉代繁荣的印证。“这也是我研究的意义”,汤家禄说,“我越研究,越想要把老祖宗的智慧给现在的人们看!”汤家禄继续前行。2014年,他发现了另一个让他骄傲的“宝贝”,榨糖机。他听闻合川区古楼镇曾有人见过源于汉代的榨糖机。几经询问、辗转多次之后,他找到一位曾使用过那台机器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