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 | 张西洪
我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朋友赠我的墨宝:“鹤语”。我理解是:与鹤语,听鹤言。
书房,是我心中的白鹤楼。
白鹤楼还有一座,在黄海之滨的九仙山。那只白鹤,一直在九仙山盘桓。
山坦荡,水灵秀,人善良,仙鹤眷顾这里。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九仙山万寿峰又叫五指峰)
九仙山阳,万寿峰下,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松柏叠翠,修竹参天,绿茶飘香。
冬可躲避寒风,夏能承接海雾。冬暖夏凉,适合人居。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白鹤楼旁丁家楼子村)
耀眼的位置,有一巨石,石顶有二十余米平台。台面南侧有孔径约五公分、等距离一线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东南侧有石墙基础,东北侧有石灰痕迹。
石东石南有石刻,皆曰:“白鹤楼”。石东为竖排楷书,阴刻,上款无法辨认,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末”,为宋代石刻。石南为横排楷书,右刻“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左刻“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楷书,阴刻(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白鹤选择何处有它的自由,不是人类能够左右的。与白鹤为邻,也是福分。
苏轼、丁耀斗二公不只一次来过。他俩一个是密州的太守,一个是密州的子民,但两位前后脚相距时间五百余年,心有灵犀,诗词歌赋书酒茶,爱好一致。
白鹤楼下的村落叫丁家楼子,因楼得名,因姓立村。
楼西山峰有摩崖石刻:“第一山”。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楼后烟雨涧有石洞,洞前一座石炕,炕侧有题刻:“留月”。清朝道光版《诸城县志》有记载,行家对两处石刻研究表明,亦出自苏轼之手。
苏轼知密州两年,此地有墨宝三方,且保存完好。
一股力量让他情有独钟,也给后人留下了过多的思考。
九百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古代一种官职,多指州府的长官),受命自杭州来密州任职,是提拔重用的。
杭州通判虽是中央派员,却是个从属位置,也就是二把手,这次来东武之地密州任知州,可以大显身手了。
弟弟子由在西出六百里外的齐州,多年未曾谋面,相互牵挂。在密州为官,距离手足也近。
身居位置有别,责任不同,心境迥异。况且三十九岁的年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密州的文化积淀深厚,虽初来乍到,但让他感觉似曾相识,知音众多,一拍即合。
北方密州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与南方的杭州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挑战和刺激。
他立即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尽快找到治理新地的思路和方法。
物质匮乏了些,只好享受精神生活。儒释道融合,诗书画皆通,“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杭州相比,马耳山阻隔,密州天寒地冻,潍河冰封,荒芜凄凉,但民风淳朴,民众知书达理,长幼有序,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感觉到了丝丝暖意。
北方的山,酷似北方的汉子,挺拔刚毅,豁达硬朗,就是不缺钙。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九仙山八峰垛)
石臼的海,极像北方的女子,幽深澄澈,金沙拥浪,坦荡豪放,能容得下世界。
海边的石,经海水的打磨,略显圆滑。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那山那海那人,对他的影响不小。
春旱、蝗灾、饥饿、贫穷、兵患困扰着密州,让太守忧心如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苏公,积极为民请愿,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带领民众抗旱、祈雨,节衣缩食扶危济困,收养救助孤儿,可谓忧国忧民,殚精竭虑。
六次上山祈雨,那颗执着的善心,那种救黎民于水火的情怀,一定不是弄景作秀。
上天垂青这个大好人,有求必应,普降甘霖。灭除蝗灾,收获五谷。关注民生,赢得民心。民众拥戴,万事顺遂。
于是,就有了心情,就喝茶、饮酒、抚琴、吟唱、诵读、赋诗、作词,就有了超然台、密州出猎、赏月和月下散步。
巡查途中,访贫问苦,欣赏大好山河,倾心热爱,赞不绝口。
苏东坡|苏东坡与九仙山白鹤楼
文章插图
(白鹤楼旁)
这期间,留下了诗词文赋205首,其中有6首赞美九仙山、马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