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四 )


收复|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文章插图
▲原址重建的赤嵌热兰遮城攻防战战术:长期围困赤嵌被攻克后的第二天,郑军就攻入了热兰遮城区,守军根本抵挡不住,只得退入了主城堡。热兰遮主城堡建在一鲲身沙洲的沙坝上,此处三面环海。城堡用砖石砌成正方形,城墙最厚处达6英尺,附近小山坡上又建有三座炮楼。而郑军面对坚城,一开始使用的是强攻战术,结果直到4月19日都没能攻克,郑军只得把数十门大炮运进热兰遮城的市街,再用蘧篨将城堡围了起来。改强攻为“围困”战术。到了23日则派人前去劝降。此时的荷军却自恃城坚,且物资充足便拒绝投降。郑军便于24日晚开始炮击。但直至25日凌晨都未能将城墙打出缺口。郑成见此便下令少数兵马继续围困热兰遮城,其余大部分军队则去往台湾各处进行农耕。而在围城期间,之前逃出的马利亚号跑去了巴达维亚求援,但是巴达维亚方面居然在7月5日只派了700人前去救援。率领援军的一个叫考乌的指挥官,他于8月12日到达之后看见郑军人多势众居然畏敌不前,在台湾海峡的外海停留了28天,直到9月16日,荷军的后续援军赶到之后才敢发动攻击。虽然,他们一度与城里的冲出守军在热兰遮城的市街里会合,但也很快被击退了。考乌眼见救援无望,只得逃回巴达维亚。
收复|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文章插图
▲今雅加达 明清时代的巴达维亚自此以后,巴达维亚方面再也没有派出过援军,而郑成功则听从了投降的荷兰人的建议,先攻取附近的三座炮台。然后再从炮台“渗透”至主城堡内部。所以从1662年1月起郑军在陆续从厦门运进了28门巨炮。1月25日清晨开始向其中一座叫乌特利支的炮台炮击,到了晚上炮台被击毁,随后郑军便占领了一鲲身沙洲的这一处“制高点”。此时开始郑军的火炮已经可以“覆盖”热兰遮主城堡的内部了。见此情形,守军终于开始与郑军谈判。到了2月1日荷兰人终于投降。而且还交出了所有的军用物资,其中包括了150门火炮,4000支火枪。此战中荷军战死1600多人,剩余荷军于2月10日全部离开台湾境内。从此,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38年的殖民统治。?那么郑成功从明亡之后居然在沿海一隅之地就敢“反清复明”,到了1660年(永历14年)更在抗“天下之师”的厦门海海战中击溃20万清朝水陆大军,甚至之后还能抽“空”收复台湾,并且此后的明郑集团和清朝一直打到了1684(康熙23年)才投降。试问郑氏集团到底凭什么可以坚持抵抗将近40年的时间?大历史的视野:东亚海商 事实上在所有的南明抵抗势力中,郑氏集团距离清王朝最远,所以才能抵抗到最后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能够支撑郑氏集团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非“官方”身份:海商。
收复|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文章插图
▲海商的信仰:江浙沪闽两广的妈祖像郑氏海商早在郑芝龙的时候开始其经营范围就已经遍布了整个东亚海域。而最主要的国家应该就是日本。其原因就是在于郑芝龙年轻时与平户大名田川氏有过联姻,因此从郑成功到郑经都继承了对日贸易。?其次的国家则荷兰统治下的巴达维亚。虽然后来双方为了台湾打得不可开交,但早年郑芝龙与荷兰人是订有协定的。当时的荷兰不仅不能对郑氏船只劫掠,甚至要为其护航。只不过到了郑成功“上位”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荷兰人既与郑氏海商贸易,却又劫掠郑氏商船。于是在1655年,郑成功对荷兰下达了贸易禁令。而之所以敢下贸易禁令,是因为根据《热兰遮城日志》记载郑氏海商还与暹罗、广南、马尼拉、柬埔寨、柔佛、北大年等多国都有贸易关系。其庞大的贸易网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东亚海域。?而且到了郑经的时代,郑氏海商开启了对英贸易。特别是在1670年(康熙9年)英船“班丹号”与“珍珠号”首次到达台湾,双方建立通商关系,英国在台湾设商馆,到了1674年郑经占领厦门以后,英国又在厦门设立商馆。此后双方的贸易关系直到施琅征台以后才结束。?因此其海商贸易的利润无疑是相当可观的。只不过贸易利润再庞大,想要独自对抗“天下之师”的战争使得贸易利润都消耗在军费上。郑成功兵力最雄厚的时候有将近20余万人,就算到了施琅征台前仍然维持着相当庞大的军队。而且越是到后期,郑氏内部投降的将领也无形中消耗了可以产生商业利润的人力与物力。所以,康熙的机会也就来了。清朝视角:康熙的天下一统 虽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自然是功在千秋,只不过收复之后没多久,便英年早逝。而对于清朝来说收复台湾达成天下一统已成了康熙必须完成的“统一大业”。那么在康熙收复台湾之前,对于收复台湾的郑氏集团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其实从史料上来看早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廷就开始了诱降的策略,而当时的郑成功就提出了“朝鲜例”,?直到1662年(康熙元年)清廷趁郑成功去世之后再次诱降,但郑经再次以“朝鲜例”拒绝。?尽管如此,清廷对于诱降甚至武力收复始终没有停止过,所以可以先看下后几年史料中双方的谈判情况:?康熙6年,清廷以“互市”诱,郑方以“先王之志”拒。康熙8年(此年康熙亲政),清廷以“封藩”诱,郑方以“不削发”拒。康熙13年,清廷以“朝鲜例”诱,郑方以“不削发”拒。康熙16年,清廷以“朝鲜例、让回各岛,永为外障”诱,郑方以“资给粮饷”拒。康熙18年,清廷以“朝鲜例、澎湖为界、互市”诱,郑方以“海澄不可弃”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