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李广田《引力》在日本( 二 )


《引力》的“引力”何在?
一部抗战题材小说,缘何在日本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以至于《引力》成为日本读者和学界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窗口?在笔者看来,理解《引力》在日本的传播热,不仅要考虑小说本身的美学风格与日本读者审美接受之间的契合,更要将这一文化传播现象放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量。
在阐释自己的美学主张时,李广田曾借一位西班牙作家之口,强调自己“反对过分人为的艺术结构,而要表现那最高的真实”(《两种小说》)。这种美学追求使得《引力》在呈现沦陷区生活时立足个体亲身经验,坚持秉笔直书,保留了抗战时期个人生存体验的生动细节。与此同时,这种写作倾向也使得小说摆脱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未对侵略者作漫画式处理,而是倾向于写出其复杂的一面。这种“以真为尚”的美学风格,无疑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而其中所寄寓的,正是作者批判侵略暴行,展现战争残酷性,呼唤中日两国走向和平、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望。这种对和平的向往,显然契合了战后日本人民的心理。
此外,《引力》是典型的诗化小说,文中俯拾皆是的古典诗意想象与东方情韵以及小说家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密呈现,都与日本大正年间兴起的“私小说”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松散、琐碎、富于流动性的写作风格,与日本人重视情绪刻画,偏重内心省思的文学传统多有契合,因而也易为日本读者所欣赏。
《引力》的接受热潮更与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特殊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战后日本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僵化的社会体制,导致了左翼运动的广泛兴起,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众多日本进步知识分子的理想寄托。而李广田的民主战士身份以及小说中对解放区的反复隐喻,自然会激发当时日本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二战后美军对日本的占领,使日本民众体会到了无法左右自身命运的滋味。正如奥野信太郎在《读〈引力〉》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深信美国的占领政策会使日本民主化,后来却显出了使日本军事基地化、殖民化意图。一旦施予的自由逐渐减少,日本人就有了被压迫国民的感情,于是同小说发生了共鸣。”
《引力》在日本广泛传播,受到日本学界重视的现象,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充分说明,作为一部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创伤与灾难的反战小说,《引力》写出了人类的共同心声,具有超越时空与国别的价值。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