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精彩冬奥·冬奥絮语|黄信:“红墙白雪”辉映奥运之火


遗址|精彩冬奥·冬奥絮语|黄信:“红墙白雪”辉映奥运之火
文章插图
黄信,1981年生,山西河津人。文博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宋元考古,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现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主持或参与崇礼太子城遗址、定窑窑址、井陉窑窑址等考古发掘,其中任执行领队的定窑窑址发掘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任领队主持的太子城遗址发掘获“201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冰雪、山峦、歌声、笑声……北京冬奥会终于开幕了。此刻,我并未在那个扎根数年的冰雪山坳之间,但是冬奥的激情、冰雪的律动,却前所未有地冲击着我的心灵。连日来,当漫天雪花飞舞飘洒、当拼搏声回荡在赛场、当璀璨灯火笼罩着冰雪小镇时,我聆听到的还有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
“BeiJing!”——2015年7月31日,伴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激动人心的声音,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国再次迎来奥运之火。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冰雪资源,塞北小城崇礼闯入世人视野,承担冬奥会多项赛事。而崇礼四台嘴乡的太子城村,原本恰好就位于张家口冬奥村项目规划范围内。
遗址|精彩冬奥·冬奥絮语|黄信:“红墙白雪”辉映奥运之火】首次踏足崇礼太子城遗址这片土地,是在2017年5月28日。根据考古先行原则,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时为崇礼区文广新局)等单位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入太子城遗址依惯例开启勘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竟由此揭开浩瀚历史失落的一页。
太子城遗址发现于1978年,后经2008年、2016年两次考古调查和勘探,推测为一座辽金时期的小城。经过2017至2020年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明确了遗址的规模、布局、时代和性质:太子城遗址是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城址。城内钻探和发掘共确认建筑基址72座、道路22条、灰坑9座,水沟4条、井2口,重要建筑基址沿轴线呈前朝后寝分布。从建筑布局和大量“内”“宫”“尚食局”“修内司”等皇家专属款器物的出土,确认太子城遗址时代为金代中后期,性质为皇家行宫,推测为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
太子城遗址是首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也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高等级城址。其完整清晰的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在中国城市考古中罕见,填补了金代皇家建筑的空白,是定窑窑址外出土“尚食局”款御用瓷器最多的遗址,是金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在河北省文物局安排下,2017年10月,我作为考古项目负责人,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各级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意义重大,后对张家口赛区原规划重新调整,冬奥运整体东移200米,太子城冰雪小镇面积也有所缩减,对遗址区域完全避让,将太子城遗址完整保留下来。太子城遗址整体保护与北京冬奥会建设统一规划,打造人文奥运,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场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新典范。
为一座考古遗址“让路”,在冬奥会历史上极为罕见。作为考古人,我有幸参与了前期的考古和后期布展工作,可以说,太子城遗址能整体保存下来,深刻显示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畏。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里的“中国文化名片”,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本着遗址文化、历史文化与奥运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在设计语言上突出 “冬奥泰和”主题。其中,遗存最丰富的西院落,是考古遗址公园唯一的室内展示区,建设了4600平方米的整体覆盖性保护设施。展厅东半部是遗址现场展示,西半部展示着出土文物。“冬奥泰和”主题注重凸显遗址文化与冬奥元素的交融:西院落展厅外墙使用了遗址中发现的宫墙颜色——红色,但不是古代的暗红,而是代表当代的正红色,即“中国红”。红墙上部设计使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这种中国古代皇宫窗格的样式,是皇家符号,也是雪花造型,营造出“雪落宫墙”的东方情韵。
这是历史和当代的完美融合。时隔820年,张家口与北京这两座城市,延续了中国金代行宫与都城的密切联系。作为820年前中国皇家文化的“活标本”,太子城遗址在历史上毁于战火,如今则兴于奥运之火,可称之为“历史的际会,820年的邀约”。太子城遗址向全世界印证:在历史长河中,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至今生生不息,博大精深,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