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通过百年考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三大特质:第一是连绵不断、持续发展,距今200万年以来有人类持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距今万年左右从南方水稻到北方粟黍发明,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第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一些先进因素,并创新融合形成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百川归海、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史前各地区都有初期区域文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各区域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融合,孕育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的理念、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规范等中华文化基因,最后实现百川归海、多元一体,构建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格局。
文章插图
2021年8月,位于长江流域的水稻。 中新社采访人员 何蓬磊 摄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持续进行。考古研究表明,稻、粟、黍的栽培都以史前中国为最早,距今5000年前后,这几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向东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西亚、东南亚等地区传播,是中华民族史前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约5000年前,小麦、绵羊等动植物及冶金术传入中国后,先民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明创新,融合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冶铁术在30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技术也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考古出土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的蜀锦,各种语言的文书和遗物,反映出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与汉晋王朝的密切关系。一些汉代贵族墓葬中出土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玻璃器、宝石等,是开通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写照。
唐长安城系列考古研究发现,唐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积极对外交流,各国人士在唐朝做官、经商,唐王朝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南海一号沉船等水下考古表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
以洛阳白马寺、敦煌石窟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寺院和石窟寺,体现出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以最快速度实现本土化,将其与源自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融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包容能力。
文章插图
2021年9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省胶州市少海孔子广场举行。中新社发 王昭脉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国现代考古学2021年度过百年华诞,2022年已进入第二个百年,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您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王巍:中国考古学未来要沿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
科学化方面要增强科技含量,在坚持田野考古基础上,加强与自然科学并深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开展共同研究。
国际化方面要持续推进考古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大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国考古国际合作已完成从以“请进来”为主,到21世纪前10年左右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来以“走出去”为主的转变。“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越来越多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赴国外进行合作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2016年至2019年,共有32支中国考古队赴22个国家实施36个中外合作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范围涵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文章插图
2021年5月,浙江杭州,外籍教师福迪尔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体验5G+VR项目。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刚 摄
大众化方面要以更鲜活、更多样的形式展现传播中国考古,建议以现代化理念和高科技方式,包括利用4D、5D、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设主题考古遗址公园或游乐园,通过文旅结合推动考古大众化。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考古学界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考古学跨入第二个百年,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由考古资源大国向考古研究强国进发。
【 中新社|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专家解读来了】(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国字山|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 考古学|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呈四大特点
-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项目入围
-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
- 柳绵|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 齐刀币|山东淄博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 考古新发现|河南黄山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 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学”在哪?考古确定稷下学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