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5日),虎年元宵佳节。天蒙蒙亮,73岁的陆光娟就与老伴早早起床了,穿戴整齐,裹上毛线帽和围巾,从松江区出发,先公交再地铁,辗转赶往老城厢。
同样,68岁的何佩华也拾掇妥当。在高福里住了40余年的她曾天天盼旧改,但真搬走了却舍不下浓浓人情味儿。
天冷路远,却挡不住“家”的温暖召唤——黄浦区瑞金一路121弄旧改地块高福里,招呼搬离的居民们“回家”共度元宵佳节。“过去,我们街坊年年都一块儿过节,今年照旧要团圆。”
文章插图
过去一年,上海完成90.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今年,黄浦区排定征收签约8000户以上,计划年内挥别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决战决胜旧改攻坚。以高福里地块为例,旧改接近尾声,截至目前已搬迁884户。公开公平公正的旧改,放大了居民们的获得感,大家对新生活憧憬的同时,也感恩、留恋过往的日常。
回忆老日子,也祈愿新生活
上午10点不到,高福里所在长乐居委会活动室,社区志愿者们包着元宵,各方赶回来的居民挤进了小小房间,相互间有聊不完的家常,好不热闹。
簇新的大红羽绒服映得陆光娟喜气洋洋,“现在住的地方,面积是从前的7倍。阳光一出来,整个屋子暖洋洋。”之前的数十年,她与老伴“蜗居”在长乐路272弄一间亭子间,统共10平方米,四张凳子、一张简易床,就撑满了。老两口睡觉、如厕、吃饭,全都在这里,只有一扇朝北的小窗,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
文章插图
最“尴尬”的还是女儿回娘家,明明有家却得拖家带口住旅馆。今年春节,陆光娟终于和女儿孙儿住到了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但也有一点“不满意”,老伙伴们住得太远了。曾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已成过往。为此,她学起了微信,拉起了朋友圈,和老邻居们联络,“为了这次回来相聚,准备了好多天了”。
接福字、吃元宵、猜灯谜,8岁的赵心瑜玩得开心。身后,老邻居们摸摸她的小辫儿,比比她的个头,“几个月不见,‘小热水瓶’又窜高了”。
文章插图
她是“高福里的孩子”——街坊们看着长大的,刚出生抱回来时就“热水瓶那么大”。她的妈妈、外婆都是在高福里出生、在高福里长大。在这幢快100岁的老房里,20平方米的房间虽小,但满满是一家几代人的回忆,“一幢楼就是一家人,12平方米的厨房公用,热气腾腾的菜肴也不分彼此,孩子吃着‘百家饭’就长大了”。
“咔嚓”,居委干部们拿着手机拍,镜头定格下了这举着福字的“一大家”。
“居民们回来,一眼就能望到‘家’”
经过历年旧改,黄浦区留下来的多是“边角料”“硬骨头”。譬如高福里地块,也曾与旧改两度“擦肩而过”。
地块内有两栋文物保护建筑,地块本身又紧挨着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属于成片保护范围。在各方细心耐心尽心工作下,这儿终于告别过往、迎来新生。
文章插图
即便签了约,居民区原有的各种微信群始终活跃在线:新沪商义工群、社区志愿者服务群、乐享自治群……一切如常开展工作,老人打包不动行李、居民租房困难,“只要有需要,群里喊一声,大家立刻来帮忙”。
文章插图
此次元宵节活动,是居民搬离居委后的第一场活动。眼下,绝大部分邻居都搬出去了,弄堂里有些空空荡荡。但居委会还是坚持张贴了“年味儿”春联、挂了灯笼,红红火火喜气盈人。
“我们还会继续在这里坚守,这样居民们回来,一眼就能望到‘家’。”耿文蕙说,这样的“团聚”活动也将以更多形式延续下去,让居民们有机会每一年都回到自己的弄堂,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再看一看,把乡愁传承下去。
视频:王宛艺
图片:王宛艺、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 中和节|三月·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西天取经|孙悟空打死的6个强盗,把他们的名字串起来,你会发现如来的秘密
- 枸杞|小米山药粥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
- 老客们|只要5元!这家“便民美发室”被顾客集体求涨价
- 青菜|青菜炒豆腐
- VLOG|《我们村的年轻人》VLOG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出炉
- 固态法白酒|白牛二是公认的“酒精勾兑酒”,为啥喜爱的人还很多?实情很无奈
- 奥林匹克|孙小学子首批寒假作品来了!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