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青未了|乡村纪事之元宵佳节

乡村纪事之元宵佳节姜宝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只见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太空,仿佛还在诉说着对过年的眷恋,每每此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元宵佳节……
从春节开始,在路边的大树上,广场上,早就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它展现了当地的精神面貌、节日气象,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在各家的院门外边,正月十五晚上,也自然少不了红彤彤的灯笼,过去是红纸糊的火罐灯笼,现在是内装电灯的大红纱灯笼。这么多各式各样、长明不灭的红灯笼,寄托着无尽的含意,对死者,是香火旺盛,子孙绵延,对生者,是日子红红火火,一代更比一代强。
舞狮子|青未了|乡村纪事之元宵佳节
文章插图
元宵节习俗很多,最主要的是闹花灯。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西游等人物灯,还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的灯等等。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看戏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正月十三至十五,唱三天三晚。那些老戏迷也不怕天冷,拿个小凳子,早早地坐在台下,周围挤得水泄不通,憋着尿也不上厕所,那专注劲儿,与现在的小孩看动画片喜羊羊的情况是一样的,谁也挪不动他们。正月十五晚上,还有两个好去处,那就是猜谜语和看放花。猜谜语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个把小时,但也是人挤人,人碰人,大人领着小孩,把谜底猜准了,很难领上奖,很多时间只好等到结束,让工作人员取一个高悬在头顶的灯笼以示安慰。
舞狮子,踩高跷属于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节假日或大型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用来助兴。狮子的威猛形象,富有果敢和阳刚之气;踩高跷技艺的表演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是民间盛行的群体性技艺表演,深受群众所喜爱。他们穿着花哨的戏服,浓妆艳抹,载歌载舞,扭捏作态中一步三摇,如履平地。所扮的都是戏曲中人物,有黑脸老包,白娘子,法海和尚,渔夫,傻妞,俊哥,媒婆,……因身份的不同,造型各异,生趣活泼,逗乐中阵阵喝彩声不绝于耳。乡村有踩高跷的传说:古人为采摘树上的野果当食物,给腿上捆绑两根棍子,可见人类文明的智慧,远古时期早盛达了。
舞狮子|青未了|乡村纪事之元宵佳节
文章插图
燃放焰火,是乡村的一大特色。火树银花不夜天,迎来又一个灿烂辉煌的华彩夜空。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一会儿像小星星一样飞上了天,一会儿像小蛇一样弯弯曲曲冲向天空,还有的就像火箭一样,直直地排列成几行迅速地弹了出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组烟花,一个接一个地放,又一个接一个地上下翻滚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都看的眼花缭乱,喜在心头。数不清的烟花,都在人们的眼前闪动,烟花的颜色也有许多,“白的、灰的、红的、绿的、紫的、黄的、蓝的、粉的”……多的让人都数不过来了。形状就更不用说了,一会直的、一会弯的、一会又是交叉的、还有的摆成了圆圈,真是变化多端,各式各样。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花,嗖的一声,天空就变成了金黄色,天上的金星,慢慢的向下飘落,上下接应,十分漂亮。
元宵节的气氛是有诗意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家家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来来往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彩灯、烟花、车马、古乐、歌舞、灯光、月色、鱼龙交相辉映,元宵节的夜色精美绝伦,摇曳生姿,一派热烈繁华的景象。红火、喜庆、欢乐、热闹的气氛让元宵节增加了几多诗意。“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夜》描述极尽通宵狂欢的李唐盛世。当夜,长安古城大放花灯,夜不戒严,豪门贵族车马喧阗、观灯民众人山人海。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风俗也有了改变,首先是城乡之间没了多大差异,观花灯,放烟花,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习俗也普遍了。一普遍,感觉上就显得淡了许多,也越发对小时候在家乡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不容忘怀。
在发扬传统文化上,现在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在提高,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在我们这一代,在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发扬广大下去。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