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故事,即便是有“黄金加持”的圆满结局,颜小二依旧无法无视“埋儿奉母”中的荒诞与森森寒意。而就是这样的荒诞故事,却成了当时人人赞扬的《二十四孝》?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吗?若是引人效仿,那就更加悲凉了。
很显然,“埋儿奉母”之“奉母”,源于故事中主人公对“母亲生养之恩”的绝对尊崇。而故事中的“埋儿”,从父母的“生养之恩”出发,被埋的“小儿”亦没有选择权,因为“牺牲自己”则是他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的绝对恪守。
如此冰冷、僵化的逻辑,却被冠上“孝”的名义而成为人人歌颂的事情?不知是愚昧呢?还是可悲呢?
文章插图
由此,再来看孔融高声喊出的“父母无恩论”,想必各位就能理解孔融对那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愚孝的激烈批判。
真正的孝,当是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而非专注于“养父母之身”。很显然,“埋儿奉母”中母亲愿意为孙子省下口粮,展现了这位老者对孙子的爱,而她的儿子却愚昧肤浅,只知口腹之欲,而不知“孝”在人文精神方面对人的涵养,以“孝”之命欲杀老人疼爱的孙子,很显然,这种“孝”对孙子和老人来说,都是灾难,而这个故事,在颜小二看来,不是什么大孝子的奇遇,而是人性悲剧。
文章插图
3、总结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其实有个感触,我们习惯于按照规则办事,工作有时可以这样,可是感情方面、道德方面,我们不能这样,因为感情和道德在不同情境下是多样的,不能“非黑即白”一刀切,否者就会引发悲剧。
不能概念性去异化任何“道德”或“情感”,比如,不能将“孝”绝对等同于对父母意愿的“唯命是从”,因为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意愿许多时候“伤人也害己”。
而子女的责任,就在于一方面深谙“父母无恩论”的背后逻辑,不受“愚孝”思想的控制,一方面要懂换位思考,从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三个方面出发,引导父母拥有一个愉悦的精神状态,设身处地去思考,怎么做可以让父母保有身心健康的状态、父母的积极志向是什么、如何去帮助父母圆满自己的志向等等,这才是情感意义上的“孝”,而非概念性、利益交换的“愚孝”。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文章插图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