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颜小二述哲文
关于孔融,《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而其让梨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用来教育“自我维护意识过强”小朋友。但就是这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的孔融,却提出了一个争议极大的观点,即“父母无恩论”。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父母无恩论”的字面意义,一眼看上去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孝”,但是每句话都是有语境的,而孔融这样自小就聪明伶俐的人,说话也自然有其原因和深意的。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事实上,孔融正是因为明白了“孝”的真正含义,才有“父母无恩论”这一说法。怎么理解呢?和爱情一样,爱一个人没有所谓“理由”,那么对父母之“孝”,为何要以“恩”为理由呢?
一旦“养育之恩”被滥用,成为长辈绑架晚辈的“武器”,这种“孝”就会被异化,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所以,孔融所谓的“父母无恩论”,更多是点出“不要以利益交换”异化“孝”这种情感,否则类似“埋儿奉母”这种荒唐的“愚孝”之事层出不穷,那么所谓的“孝”就太可悲了。各位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其中逻辑。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一言以概之,“父母无恩论”实际上是孔融以“激烈言辞”抨击“愚孝”,而此举背后实则体现的是孔融对“孝”之真正内涵的理解,即“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为何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孔融与“父母无恩论”
让我们直奔主题,先来看看孔融的“父母无恩论”。
关于“父母无恩论”,《后汉书》里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句话中,孔融以设问的方式告诉我们,父亲因情欲而使母亲受孕,而母亲怀孕过程,就类似“以瓶寄物”。于此,父亲之情欲,不能作为“恩”来要求子女,继而标榜“孝”;同样,孩子出生后,“以瓶寄物”的牵连就断了,于此,母亲也无法用“以瓶寄物”的过程来要求子女,以此标榜“孝”。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说得通俗点,孔融将怀孕生子的过程,等同于父亲之情欲与母亲之“以瓶寄物”,客观意义上,孩子呱呱落地以后,“寄生”之恩就不复存在,所以孩子成年以后,再以“生养”为依据去要求、命令孩子,就不具备“因果”逻辑关系。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曾把“父母之命”看得相当重,甚至还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激烈言论出现。这种思想放在现在,其实更像一种类似“pua”的精神控制。
而孔融无疑是心智坚定的“反PUA者”,他看到了精神控制背后所谓“生育之恩”的苍白无力。由此,被无上限异化之对“父母之命”的绝对遵守,就不应该具备绝对威严。
2、那么“父母无恩论”是大逆不道,还是“用心良苦”?
说实话,脱离孔融所在的时代,以及过去“愚孝”之下出现的种种悲剧,颜小二对于孔融的“父母无恩论”,还是觉得有些冰冷,但是结合时代背景,颜小二却发现,不是孔融“大逆不道”,而是美德异化之下的悲剧确实需要孔融这样的“激烈言辞”去唤醒人们的心智。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在我国汉朝以及魏晋时期,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似乎走到了一个极端,让本来很美好的东西,透着森森寒意,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一个叫郭巨的男子,在父亲去世以后,因家产大多分给了弟弟,自己又要奉养母亲,于是过得十分艰难。而他的母亲因为心疼孙子,经常将吃食节省下来给三岁的孙子。而郭巨觉得母亲这样做会挨饿,是“不孝”,便和妻子商量一番,觉得儿子以后富裕了可以再生养,但是母亲却是唯一的,所以为了尽孝,他们准备将儿子挖坑埋掉。但挖坑的时候挖到了黄金,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二人拿到了黄金,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父母|“父母无恩论”的深刻内涵:孔融对“愚孝”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插图
想必二十一世纪的各位能够明白“黄金结局”是有多荒诞,而这个故事的重点显然在“埋儿奉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