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山水画中,“深远”是最难表达的,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但在《只此青绿》中,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青绿腰”在视觉中心的聚焦,“群山”聚集后迅速分散,台后方“女分身”的动作重复,形成了山前山后青绿“倒影”的视觉效果,也达到了编导想要表达的“青绿”内心幻化的“心物同构”,充分实现了移情的艺术表达。
舞蹈“破界”“出圈”,是科技推动多媒体观演空间的创新
当河南卫视系列“奇妙夜”舞蹈节目的“出圈”,以及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的频上热搜,引领了晚会舞蹈影像的创作模式。舞蹈影像的叙事与传统舞蹈的叙事截然不同,舞蹈影像让观众通过镜头看舞蹈,体会“身在舞中游,心在镜中观”的微妙互动。2022年央视春晚也借鉴了舞蹈影像与科技的融合,在创意舞蹈《金面》中使用裸眼3D和全息影像等高科技,特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了一段跨越古今的双人舞,一位当代女孩在博物馆触摸历史,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将文物“复活”,穿越回千年前的古蜀文明,跨越千年的爱恋在神树的见证下,在神秘金面的封存下,一舞千年、一梦千年。舞者半蹲、双手三道弯交折的动作造型,独具西南民族的舞蹈特点,舞蹈没有一味追求西方芭蕾双人舞的托举技巧,而是突出中国舞蹈的形神合一、朴实浪漫的审美趣味,也看得出编导杨丽萍的艺术风格和独具匠心,“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展现了亘古不变的爱之主题。
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运用XR(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技术)、CG(计算机动画)等前沿特技手段在摄影棚里拍摄了一周,又剪辑了20天,最终呈现了一幅三维动态的《富春山居图》,作品以数名手持油纸伞的江南女子翩迁起舞“入画”,通过江南女子的视角在徐徐展开的江南烟雨山水中,逐渐相遇“渔樵耕读”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诗词歌舞中展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人在画中舞,画随景而动”的诗意江南图景。传统舞蹈的观演空间是舞台、剧场,而舞蹈影像的观演空间已从电视媒介扩展至舞台剧场与电视媒介等多媒体的融合。舞蹈影像既有舞蹈与电视艺术在镜头语言中的碰撞,也有舞蹈与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舞蹈影像中的融合,如今舞蹈影像已经逐渐从舞台的技术手段超越成为独立的作品。观演空间的创新,使观众打破历史的界限,透过舞蹈艺术将现实与历史传统对接,通过物看到人,通过文物,感受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观演空间不断创新的当下,舞蹈与文物的连接顺势而为,带来非同一般的观感体验。
“国潮风”“诗词热”的背后是国力提升和文化自信
【 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创意舞蹈《金面》和音舞诗画《忆江南》何以刷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从“诗词热”“汉服热”“文博热”到“国潮风”“古典兴”等,无不是“传统文化热”的一种表现。在移动互联网连接全球的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容易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的。
“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文博热”的掀起,从《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通过多档节目的合力,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一改往日博物馆文物严肃静穆的形象,引入诸多生动的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当代观众,特别是Z世代观众对博物馆、文物中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热”折射着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再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等惊叹刷屏,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秉承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在当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展现“中国风 格”和“中国 气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阿里影业|行业首发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推出数字藏品纪念票
- 编导|《只此青绿》编导的另一部力作!《粉墨春秋》即将登上淄博大剧院舞台
- 画法|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
- 宋画|从《只此青绿》到“宋朝之美”
- 优秀奖|青年画家何云贵“只此青绿”作品欣赏
- 千里江山图|开春的第一件新衣,当然只此青绿
- 青绿山水|只此青绿,是朝天
- 麦克|熊猫滑板、金龙雪服,“只此青绿”演冰舞,奥运赛场满满“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