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冰嬉盛典作为具有鲜明王朝特色的礼制活动,成为清朝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回应”。
数九寒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总有一群不甘寂寞的人,走出屋子,奔向冰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代最著名的冰上运动会——冰嬉盛典。近年来,冰嬉被大众所熟知,更多是因为热门电视剧《甄嬛传》中一段安陵容冰上跳舞的情节。其实,“冰嬉”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文献中将清宫特有的多项冰上运动统称为冰嬉。
冰嬉,也称冰戏、冰技,指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运动形式。乾隆十年(1745年),冰嬉被乾隆钦定为“国俗”,并形成每年阅视冰嬉的制度。随后“冰嬉”一词被宫廷和民间广泛接受,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冰上运动的总称。
从节庆娱乐到宫廷盛典
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后金宫廷就流行一种称为“跑冰戏”的冰上活动。天命十年(1625年)大年初二,努尔哈赤曾在辽阳东京城外太子河畔举行“跑冰戏”,包含“踢球之戏”和“冰上跑”两个项目。凡是身在后金宫廷的各民族贵族及其亲眷,无论男女,都可以参加。所有参加人员无论输赢,最后都能得到奖励。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还一起在冰上举行宫廷筵宴。
后金的“跑冰戏”具有明显的宫廷娱乐性质。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初八和十五,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也曾在盛京浑河冰面举行“蹴鞠之戏”。这场活动被当时来华的朝鲜使团记录下来,朝鲜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随清朝官员一同观看,结束后参加人员在庄舍开设筵宴庆祝节日。这场在新年期间举办的“蹴鞠之戏”,处于天命年间跑冰戏与乾隆年间冰嬉盛典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既继承了冰上娱乐活动的传统,也增加了外藩使节通行观礼。
文章插图
2020年1月12日,辽宁省沈阳市浑河奥林匹克公园3号码头,盛京冰嬉节·沈阳国际冰龙舟总决赛举行。中新社发 刘宝成 摄
清军入关后,清王朝将“蹴鞠之戏”带到北京城。康熙年间,近臣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录了西苑太液池冰上玩球的过程。乾隆年间,原来的冰上活动经乾隆皇帝改造,逐渐演变为具有国家礼乐庆典性质的冰嬉盛典。冰嬉盛典延续至嘉道两朝,在道光年间中断。光绪年间,皇家冰嬉盛典曾短暂重现。
冰嬉盛典的展演项目
乾隆年间,冰嬉盛典至少可分为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三个项目。故宫博物院藏《冰嬉图》中,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进行这三项运动的场景。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3日,在北京八大处国庆游园会上,《冰嬉图》复制展品吸引游人的目光。中新社发 李文明 摄
抢等相当于现在的速度滑冰,参加者脚穿冰刀。冰面上树立的大旗为起点,皇帝观看的御座为终点。鸣爆竹发令,健儿飞驰,滑向御座,以先到者为优胜。
抢球相当于冰上橄榄球,参加者脚穿钉鞋。分为红黄两队,每队两组,每组健儿又分为主力和替补。每组主力十人,身穿红色或黄色马褂,站在队伍最前面。抢球项目由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踢行头”演变而来,也是满族冰上运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
为增加冰嬉盛典的观赏性,乾隆皇帝改造了花样滑冰,将北方传统骑射和流行上千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创造了“转龙射球”项目。转龙射球首先在冰面上画出类似龙形的螺旋线,表演者分为八旗,在既定的龙纹图案滑道上,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的顺序,依次出场滑行。滑行表演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滑冰和射箭。每旗由旗手为先导,射箭手紧随于后。在接近皇帝冰床处设旌门。旌门上挂天毬,弓箭手在滑过旌门的瞬间,开弓射箭。另一种是花样滑冰、射箭和百戏技巧。每旗除旗手和弓箭手之外,另有两名表演人员。这些表演者在冰上表演耍中幡、演奏乐器、杂耍兵器、多人花样滑等技巧项目。杂耍技巧的呈现,可以说是满族“善冰雪”的传统与汉族宫廷“百戏”的完美融合。
除上述项目外,《唐土名胜图会》还展现了一种类似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冰嬉活动。但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现在无法得知这种活动展演的方式和细节。
冰嬉盛典是乾隆礼制改革的成果
康乾盛世,暗藏在清朝内部由盛转衰的因素开始出现,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方文化已影响清王朝,并面临东西文化碰撞局面以及满族先民风俗退化问题。西方文化的冲击,促使清朝开始反思王朝国家的文化认同,试图在传统中寻找文化资源,重新树立王朝国家“自我认同”的内涵与外延。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刘毅:塑造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IP”|M50弄堂计划 | 艺术
- 燕子归来|《燕子归来》,法国知名作家维瓦斯再出书批西方抹黑新疆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盐运|四川自贡沿滩举办盐运文化书法作品展 50余件作品展现千年盐运文化
- 新闻记者|安徽省首家文化遗址检察工作站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