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死前出现幻觉,看到“半空中又来了八洞神仙”,此时他的手又全部伸出,身段重归舒展,笑而又哭,随后死去。大部分演员在这里会摔个“僵尸”,“音配像”中只是轻轻倒地,倒是令已经眼鼻皆酸、心中火热的观众替曹福觉得解脱。这种节制很受看,包括陈朝红配的曹玉莲,也恰到好处,不温不火。她坐下揉脚的身段娇美,解开缠足带十分含蓄,点到即止,不落于庸俗。曾见过一位南方老生演员在服装里“楦”肩膀,突显瑟缩老迈的体态,虽然讨巧,但过于刻意,过于“下江”,且过时了。
“雪”戏多是演员卖做功的戏。这类以表演为主的老生戏,在京剧里被称为“衰派老生”,有两种解释:或说多演年老体弱的衰朽人物,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等。或说因为人物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状态衰颓,如《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等。
戏曲中的“雪”戏,很受欢迎,常演不衰,因为这类戏的生活气息特别浓,寒冷、饥饿、行路、扫雪等内容都为普通人所熟悉,对演员表演的要求高——既要细腻真实,还要夸张有效果,但又不能过火虚假。其次,“雪”戏的技巧丰富,脚步、身段、水袖、髯口、眼神,包括跟头都大用特用,演员卖力气,观众过瘾。但观众爱看“雪”戏,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戏都情感丰富,凄惨衰迈中见烈性,酸腐冷梗中有深情。文本里的忠义节烈,舞台上的火爆激情,被有意无意地组织起来,直至不可分割,共抵人心。
【 吕蒙正|中国戏曲里“雪戏”为何常演不衰?演员又为何夏练“冷”功?】试想一想,在真的冬夜里,看完一出“雪”戏,离开剧场时或遇寒风、或逢夜雪,此时锣鼓如在耳畔,故事跃然胸中,觉得浑身热意不散,风雪何足为惧,便也紧襟阔步,踏入其中,赞一声真好“雪”也!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数字|中国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金陵本发布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名家|“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展出名家力作1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