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采集,是人类最早、最普遍的生产活动,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工具简单、人人可行的特点。最先,人类对植物的采集是现采现食的,以后才发展到贮藏加工,继而扩大到对昆虫食物的采集。采集,是人类以植物为主要对象的生产活动,对以后的农业、纺织等生产均有很大影响。云南的少数民族,采集的植物十分广泛,多按季节进行,嫩芽、枝叶、根茎无所不采。采集的种类、方法及食用,因民族、地域而异。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采集方法和加工工具,如:在独龙族、拉祜族以及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他们采集植物的根茎时,使用的是尖木棒或竹签。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文章插图
更有意义的是,独龙族一直保留着加工果实的石手磨;它由两块平滑的石板组成,大者宽约20--30厘米,长约50--60厘米,小者10厘米见方。使用时,将大石板置人竹筐之中,把加工品夹于两石板间,加工者跪伏,双手持小石板来回搓动,磨成粉末。从1977年开始,河南省新郑县的裴李岗新石器遗址(距今约8000年)中,陆续出土了不少石手磨,其为磨盘和磨棒组成。有的磨盘平面近椭圆形,有柱形腿,有的无腿。有的一端尖,一端平齐,无腿。大多宽约28--32厘米,长约50--90厘米。磨棒形式不一,磨板面有磨凹的凹痕。若将这两种加工器具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大小很相近,这是因为使用时人的手臂所限。从磨棒形状也可以知道,其使用方法与独龙族的使用方法相近,也是来回搓动的。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文章插图
捕鱼,是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多江河、湖泊,水中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自然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捕捞对象。人类最古老的捕捞,当是用手摸捉、“竭泽而渔”或用木棒打击等等,但这要受到许多限制。到人们逐步发明了各种工具以后,就大大掌握了捕鱼的主动权。西安的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不同形状的鱼镖,出土的陶器上以鱼为装饰题材者亦不鲜见,可以认为最早的鱼镖应是木料制成。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文章插图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地区的纳西族,他们使用的鱼镖便是用木料做成,器身很长,并带有一两个倒刺,据著名的民族学家宋兆麟先生考证说:“这是我国最原始的鱼镖。”使用鱼钩捕鱼,也是一种较为古老而又更灵巧的方法。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就有表示垂钓意思的字出现,且特别象形,是一根鱼杆系着一个钩。江川县李家山M18号墓(西汉以前)出土的贮贝器内,有两个长5.3厘米、无倒须的鱼钩,但这还不算最早的。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文章插图
今天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的傈僳族和其它地区的布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其垂钓方式更具早期形态。他们垂钓直接用饵,不用钩,或者是用鱼刺或植物的刺,用麻绳系住,穿上饵投人江中,鱼吞下饵后被包住的刺卡住后,就可以拖上来了。显而易见,这种垂钓的方法更为原始、古老。完整的原始捕机,显然难以从考古材料中发现,利普斯所借助的是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有关民族学的材料子以再现、说明。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鱼钩表示垂钓,且特别象形
文章插图
另外,云南的许多民族至今仍广泛地使用着各种捕机(俗称扣子)猎兽,其中诸如利用各种扣子捕兽、石板压兽、打棒捕兽、弩形器捕兽、垂饵地签、栅栏捕兽等等。制作这些捕机,可就地取材,且制作简单,而机巧灵便高效,利用了重力、弹力、惯性、杠杆等力学原理,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姑娘们的择偶观等等,其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采集、狩猎这一人类最早并延续至今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中找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