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二 )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起一首黎歌的头,一起做酒的朋友就会不自觉地和起声,这歌声又像是呼唤着外出工作的黎族游子,回乡欢度新春。村里的长辈就坐在一旁默默聆听,感受着黎族传统在两代人之间缓缓流淌。
《黎族酉并(biang,黎语)酒酿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玉珠:他回家(过年)的时候会拿(山兰酒)出去,想家了会喝一口糯米酒,他喝完糯米酒就想家乡的那个味道,这是妈妈的味道的意思,肚子也暖,心也暖。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 贾云天:经过刚才的这一系列工序之后,最后放置15天左右,就会过滤出小贾现在手上的这杯山兰酒。过程是这个流程,但是现在小贾手里的这杯,至少已经放了两个月了,所以看得出来黎族同胞对于春节的重视,我就替大家尝试一下这个酒 。酒的味道是很香醇的,但是小贾你看给自己就倒了这么一点,因为我真的是不敢多喝。小贾喝这个酒来说,感觉尝到的就是一股香醇的甜酒的味道,但是对于黎族同胞们来说,这杯酒里边每次喝到的时候都会有满满的节日的喜庆气氛。年夜的饭桌上,大人们最期待的是喝酒,而小孩子们则翘首企盼新年的第一件新衣。人靠衣装马靠鞍,过年穿新衣,是家家户户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即使到现在,衣服的制作工艺依然始终保持着原始的技巧与味道。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金梅:出线出来我们就搞小小的然后再捏,捏成线捆像这个,完后就开始染了,我才懂染5种颜色。那个是板栗,这边是黄姜,白色的(线)放进去两个小时,以前就四五月份就开始做(新衣)了,我们很早就做了就放在不要动的地方。早先,给家里的几个孩子各做成一件新衣,需要耗费妈妈大半年的时间,从上山寻找植物染料、捻线纺线、成线染色、缝制衣服、织绣花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虽然如今王金梅的纺染织绣改为了坐姿,但如果涉及到一些特定图案,还是需要用最原始的脚蹬方式来织,每一件新年的新衣,从图案到织法,都倾注着亲情与传承。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金梅:我家现在有四代人,我家婆也是传承人,到我也是传承人,到儿子儿媳妇两个都是传承人。这个我织的要准备给我的孩子的过年衣服,三十到初一都是穿新衣服,我妈妈做给我们都是新衣服的,看人家穿比不上我们家的衣服漂亮,多高兴。
一首歌唱置办年货、美酒、新衣的黎歌结束,王进明又有些失落了。多年前,王进明出一趟村到县城都要以小时计算,而如今,他的爱人在五指山带孙子上学,儿女都在国外工作。村里下一代更频繁地与外界接触,让他感受到生活条件变好以外,也担忧是否还能听得到年节时的乡音。让他稍稍心安的是,与外界的交通畅通,也在拓宽黎族技艺的传承之路。从前只能给村里孩子唱歌的王进明,如今能够经常到湾岭镇、黎母山镇等地的黎族学生集中的学校,通过音乐课传承黎苗歌舞,让孩子们在平日的学习中,就能够听到家乡传来的古老音符。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中心小学 学生:我看我奶奶她们会唱的时候我学的,应该是在三月三那时候。
采访人员 贾云天:你觉得这歌好听吗?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中心小学 学生:好听,因为我喜欢听这种歌。
采访人员 贾云天:家里边有经常唱黎族的歌吗?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中心小学 学生:有,奶奶。
采访人员 贾云天:奶奶会教你吗?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中心小学 学生:偶尔教了一些,《捡螺》,我们是黎族人,所以必须要懂这些。
贾云天|北纬18°的新年:奔格内 过大年!
文章插图
王进明演唱的《放牛谣》,学生们几乎一听就会,这是一首许多黎族人家都会唱的民谣,虽然父辈因为工作忙碌几乎从不唱起,但这些孩子们从家里老人的歌喉中,依然传承下了这份丢不掉的民族记忆。而除了黎族下一代的孩子外,王进明还在努力把黎族味道传播给更多的人。
王进明的徒弟:以前老人过年都跳,老人跳的我们长大了就看不见了。
采访人员 贾云天:那时候父母有教过你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