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搬铁枝闹元宵:小时候看热闹如今看到的是乡愁丨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周琴
说起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舞龙、舞狮、逛庙会、猜灯谜。在福建省宁德市的周宁、蕉城、屏南等地,有一种叫搬铁枝的民俗活动别具特色。
新闻记者|搬铁枝闹元宵:小时候看热闹如今看到的是乡愁丨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
文章插图
铁枝巡游
儿童扮作传统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按故事情节安放在特制的铁架上,随着铁枝车的前行,儿童们有的立于剑稍、有的卧于树枝、有的悬于半空、有的驾雾腾云……颇有节日氛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文化馆馆长周许端告诉封面新闻采访人员,传统的搬铁枝一般从正月十五持续到正月三十,小时候自己看的是热闹,而如今看到的是乡愁。
铁枝分文枝和武枝
表达对生活礼仪的认知和对正义的崇拜
铁枝表演又叫“搬铁枝”,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周宁、蕉城、屏南等地。2008年,铁枝传统表演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
新闻记者|搬铁枝闹元宵:小时候看热闹如今看到的是乡愁丨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
文章插图
铁枝巡游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铁枝其实还分为“文枝”与“武枝”两种形式。其中文枝的表演为《天女散花》《五女拜寿》《天后巡镜》《鹊桥相会》等,表现人们对生活礼仪的认知。武枝则突出武打表演场面,比如以《哪吒闹海》《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神话故事为依托,表达人们对于正义的崇拜。
搬铁枝作为周宁县的传统民间技艺,是春节佳节里不可或缺的节目。早期的周宁铁枝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像树丫那样的枝状,进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使之固定在车辕上能够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铁枝是如何炼成的?
定主题定造型选人物大有讲究
由于支架的承受力,铁枝演员都是少年儿童,儿童会扮作传统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按故事情节安放在特制的铁架上。据悉,周宁铁枝表演方式都是流动性的,在街市当中边搬行边表演,有立于剑稍、有卧于树枝、有悬于半空、有驾雾腾云,技艺巧妙、隐蔽、惊险、令人心悬。周宁铁技由数人抬扛(今已用车),乐队伴奏,沿街游行,历经了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
新闻记者|搬铁枝闹元宵:小时候看热闹如今看到的是乡愁丨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
文章插图
铁枝制作师傅在制作巡游车
铁枝好看,但制作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周宁县文化馆馆长周许端告诉封面新闻采访人员,搬铁枝表演大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分别是选定主题、造型设计、选定人物、铁枝制作,以及铁枝搬行表演等。他介绍,“首先就是选定题材,比如定好了《八仙过海》的故事,然后就要开始定造型。是在海里面、是在山上、还是在云端上面?定好后铁枝师傅就会画好草图,再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
儿童演员的选择有什么讲究?周许端介绍,一般来说,形象好和坐得住的小朋友,比较受到青睐。而被选上对于小朋友来说,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是对其平安健康的一种祝愿。
有意思的是,因为搬铁枝在街头游行时,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周许端笑言,小朋友会配合坐在铁枝上的小坐垫上,有时会变换一些动作,“有时候时间久了,有的小朋友还会在上面睡着”。
搬铁枝融入现代技术更具观赏性
小时候看热闹长大后看到乡愁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作技术的不断更新,铁枝表演的流动化,对支架材料以及制作工艺上也在不断优化。周许端说,“绑”铁枝工艺经历了从木质‘绑’枝到钢质‘焊’枝的过程。这样做不仅稳定性增强了,为流动表演增加了安全系数。此外,光、电在支架造型、舞美和表演上的创新应用,使现代搬铁枝表演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周许端回忆,小时候看搬铁枝,是一种美好的记忆,“那时候他们走我们也跟着走,走一圈一个多小时,很热闹也表达了一种吉祥。而现在看搬铁枝就是一种乡愁吧,会觉得很亲切。”
这一两年,因为疫情防控,搬铁枝这样的大型活动在周宁鲜少举办。铁枝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铁枝手艺人叶孙茂曾表示,现在进行铁枝制作的都是60多岁的老年人,很怕铁枝制作没有传人,“我们最想有人传下去,一直传下去。”不少人也期待,在春暖花开之时,能再见到搬铁枝这项极具闽东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